啃书文库 > 健康 >

编者:本期“争鸣”选登了两篇文章。作者杨志英、孙建国都是河北永年的武氏太极拳传人,所谈问题都与太极拳的“松”有关,但看法见仁见智,倡导并不相同。一个“松”字,让多少太极拳习练者痴迷,又让多少人困惑!这是一个虽然讨论研究了多少年,但却还远远没弄了解的问题。期望本期的讨论,能为读者提供一些新的东西。
太极拳行工走架需要轻灵而不失稳健,柔缓中蕴含坚刚。怎么样做到这类呢?那就需要了解空松圆活之道。什么是太极拳的空松圆活?“空松圆活”,首见于郝少如先生(1908-1983)著《武式太极拳》一书中所引其父郝月如先生(1877-1935)的《太极拳的走架与打手》一文,少如先生并对此做了专题论述。本文便是笔者学习郝氏父子拳论的领会,不嫌粗浅,写出与同好推荐。
先从“松”谈起。由当代并上溯至时期,很多人对“松”有不厌其烦的讨论、争论。譬如“松透”、“松得彻彻底底”、“大松大软”、“松紧得当”、“各关节手腕、膝盖、胯、脚踝都要松”等等,不一而足,但到底什么是松、什么在松、做到什么程度才算作松、它与其它拳种或者体育运动所需要的放松有什么异同,这类问题现在还远未达到共识,总是使人无所适从。笔者以为,假如想弄了解“松”的内涵,还要追根溯源,那就先来看看前辈先贤经典拳论中关于太极拳之松的语录吧。
松,最早见于武禹襄(1812-1880)《身法》十要,其中有“松肩”一条。他在《十三势行工歌诀》中又强调“刻刻留神在腰间,腹内松静气滕然。”并在《打手要言》中对此语作出如下附解: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滕然’也。”
提起精神,腹内松静,则轻灵而不迟重。接着,武公又反复强调:
“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穿,不外起承转合。”“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武禹襄的继承人李亦畲先生(1832-1892)在《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中亦提到“松肩”,其中写道:
“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
而在《撒放诀窍》中,李亦畲又将“松”拓展至“劲”,指出:
“松开我劲勿使屈,中有‘静’字。”
我劲要松开,显然指全身须要放松。从武、李二公拳论中,不管松肩、腹松,还是松劲,无不体现出如此一点:松静一体。
武、李二公之后,时期出现的对“松”的不同理解或见解,笔者以为颇具见地者如杨澄甫(1883―1936)、郝月如、郝少如等。
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之三要“松腰”中说:“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定。”
腰松,为了稳定下盘。郝月如则对武禹襄先生的“松肩”加上画龙点睛之笔:“以意将两肩松开,气向下沉,意中加一‘静’字,谓之松肩。”(见郝月如《身法要素》)
松肩在于意,重意不重形,且松静不可分,气向下沉,依旧为了稳定下盘。怎么样以意松肩呢?郝月如之子郝少如对此在其著《武式太极拳》一书作出延伸性的细致论述,即“空松圆活”之道,详论可查阅该书,此处不再引证。本文延续武、李、杨、郝诸公对松的讲解,赘言如下,期望有裨同好。
松,原意指头发散乱,譬如蓬松。后来引申为散开、放开,如稀松、放松、松懈、松弛、轻松等等。太极拳需要身体放松,心要静。一句“身体放松”,稍显笼统。具体什么部位要放松呢?人常说“肌肉放松,不紧张,不僵硬”,这是没错的,问题是做到什么程度,才可称为太极拳之松呢?郝少如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体育宫举办辅导班时,曾用近乎调侃的语句,风趣地描述说:
练太极拳“肉是懒的,懒扎衣的名字已说明肉要懒,肉不可以主动,不可以以肉带动骨(有所谓骨肉离别之说)。”
原来是这样!肌肉不紧张、不着力,有一种向下坠落的感觉,好像要从骨骼上脱垂。这样,方能松肩、松腰、腹内松静……由此看来,腹肌紧缩或者气胀如鼓绝不是太极拳的需要,需要心静体松,神舒体静,全身肌肉有意识地向下松沉,放松至好似与骨骼已经离别,所谓脱骨状况。当然,骨与肉不可能真的分开,肌肉依然包裹着骨头,但需要以意将它离别,才能做到真的意义上的放松,松沉入地,如树生根,稳如泰山。
然而,疑问由此而生,如此的放松是不是意味着人如沉睡通常,松若散沙,软如稀泥,或似婴孩一样,柔弱无骨呢?答案是相反的。这样,则为松懈、松散、软榻,会不堪一击;这样,什么地方来的“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语出武禹襄《打手要言》)的气势呢?故而,太极拳在讲究松的同时,还要做到另一点,也即对肌肉有了需要的时候,还对骨骼做出了规范,那就是下面要讲到的“空”。
太极拳之松所对应的并不是日常所觉得的紧,而是空。什么在空,怎么样空呢?这便又联系到骨肉离别之说。肌肉要懒、要松,但骨骼不可以随之像散了架似的,反之,要有空的意识。即用意使骨骼漂浮起来,空如气球,轻灵无比。这是向上的一种感觉,与松沉入地是一上一下的对立关系。然而,假如只有空,空到极端,便轻浮无根,如烟而逝,在太极拳学上这叫做易顶;假如只有松,松到极致,便会迟滞(或迟重)、软塌,好似磐石转动不灵,在太极拳艺上这叫做会丢。故而,空与松需要构成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且看那参天大树,叶片下垂,多么松弛,但主干挺拔,昂扬向上,上下一体,和谐统一。因此,太极拳骨骼要空,在内、属阴、为实、要刚、向上升,占主动,以骨骼带肌肉而动;肌肉要松,在外、属阳、为虚、要柔、向下沉,占被动,肌肉随骨骼而动。此谓“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语出《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也如武禹襄《打手要言》中所指出的“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向上升,即寓下意……”故而,杨澄甫将太极拳称为“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见《太极拳之训练谈》)。当然,骨骼的空灵、飘升好似肌肉的松沉入地一样,不可能真的飘浮起来,这只不过意所能“做”到的。意向上升,气向下沉,空松兼备,刚柔相济,虚实相生。二者无处不在,互相依存,一上一下,辩证而统一。
再谈谈圆活。太极拳走圆运动,来源于军事学中的环形防御之理。《孙子兵法势篇》写道“混混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两军交锋,我作环形防御,部队之间相互配合,首尾呼应,使人没可乘之机,我则不容易被攻克。太极拳的防守反击术便借鉴此道,环形设防,处处求圆。圆形运动,灵活、力量最大,可以非常不错的守中护中用中。圆则活,活似车轮;方则滞,滞若磐石。大而言之,走架行功要“气如车轮,腰如车轴”(《打手要言》)“无论前进后退、左旋右转、一举一动,人体所产生的气势都需要达于无有缺点的圆满境界”(摘自郝少如《武式太极拳?太极拳概论》)。此为包围周身之大圆,气势如宏,摧枯拉朽,来势汹汹;小而言之,举手投足每一动都为圆,或立圆、或斜圆、或平圆、或圆弧,处处圆活,环环相绕。并且,小圆至点,精妙于微,无处不在。
《势篇》又曰:“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奇正的变化,譬如圆形运动,永无尽头,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变幻无穷,似江河之水,流淌不竭。太极拳运动正“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见武禹襄《十三势》)“太极即是周身,周身即是太极。好似气球,前进不凸,后退不凹,左转不缺,右转不陷,变化无端,绝无断续,一气呵成,无外无内,形神皆忘,乃能进于精微矣。”“丹田之气,须直养无害,才能如长江大海之水,用之不竭,取之不尽。”(见郝月如《太极拳的走架打手》)故而,太极拳走架务必自然流畅。上势结束,即下势开始,上势末要为下势之始做好铺垫,势势相连相扣,衔接自然,细腻熨帖。“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引自杨澄浦《太极拳术十要》),柔和、舒缓、圆转,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所以,那种盲目发力,譬如所谓用来展示功力的震脚、惊弹抖乍、窜蹦跳跃,甚至一足蹬天、劈叉等“有起有止,有断有续,旧力已尽,新力未生,此时最容易为人所乘”(见《太极拳术十要》)的花哨、高难动作,应当不是太极拳运动的范畴。
郝月如先生指出:“太极拳不在样式而在气势,不在外面而在内。平时行功走架,须研究揣摩空松圆活之道,要神气鼓荡,全身宛若气球,气势贵腾挪,身体有如悬空。”同时,又能如武禹襄所言:“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这样,行功走架方能轻灵洒脱,稳健扎实,柔中寓刚,刚柔相济。
作者介绍:杨志英男,15年11月生,河北永年县人。从小酷爱武术,尤喜太极拳。十八岁,学习陈式太极拳。年始学武术太极拳。1997年正式拜胡凤鸣先生为师,精研武式太极拳。现担任武式太极拳研究会理事,永年武式太极拳推广中心教师;广府武式太极拳学校主任教练;多处武式太极拳活动中心辅导员(本介绍据互联网资料辑录)。
猜你喜欢
- 2024-02-20 武式太极拳之蓄力与吐力
- 2024-02-20 打太极拳前需压腿
- 2024-02-20 不要遗弃太极拳的核心宝贝“心静”-魏坤梁
- 2024-02-20 太极拳是神意主宰的功夫/意念在练太极拳中有哪些用途与特征
- 2024-02-20 太极拳如何才算打好了-马权友
- 2024-02-20 太极拳的终极秘密
- 2024-02-20 第三次与传统杨式太极拳亲密握手-邓一琳
- 2024-02-19 太极拳单练式的优点和效果-顾树屏
- 热点排行
- 热门推荐
-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