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啃书文库 - 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日常健康知识,百科知识大全

啃书文库 - 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日常健康知识,百科知识大全

啃书文库 > 健康 >

第三次与传统杨式太极拳亲密握手-邓一琳

www.huiduobi.com 2024-02-20 07:46 健康

今年的太很大讲堂安排在8月初,正是我一年中最忙的时候,没办法参加,心中甚觉遗憾。我虽已参加过4期大讲堂,并且连续两年参加傅氏父子班学习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但仍感到要学的东西实在不是一次两次就可以解决的,所以决定赴上海请傅清泉老师单独辅导。我非常庆幸此次上海之行。我把我学习研究各家拳路时遇见的问题当面向傅老师请教,解决了不少心中的疑惑。传统套路博大精深,深入研究没穷尽,而且深入去研究一套传统套路,愈加了解其中的拳理,也能够帮助更好地习练国家创编的竞赛套路和规定套路。

1、从手、眼、身法、步谈一谈新的体悟

1.手法与力点

手上必须要有力点的意识,必须要力达指尖。如揽雀尾的右颍右手力点在大拇指外侧掌根处。傅老师先让我做一个右颉N业笔被姑挥辛Φ阋馐叮他用右手和我对颍我的手立刻就被推了回来。他接着把我的手稍微掰了一下,说明力点在此。果然我能和他对峙了。又如,左搂膝拗步的左手运行时力点在小指掌根处,以点领劲,微坐腕,左掌心微朝右下,搂至左膝旁,更要紧的是,左手四指基本超出左膝尖。

2.步法、身法对劲力的影响

太极的步法中最多的是弓步,第二是虚步。弓步两脚间的横向距离一直是大伙关注的焦点。我原来一直觉得拗弓步的两脚跟的横向距离是20~30厘米,顺弓步的横向距离是10~15厘米,虚步的横向距离是10厘米左右。但傅老师讲,搂膝拗步、野马分鬃,揽雀尾的右颍单鞭的弓步的横向距离一样是10~12厘米,即大约是一个脚掌的横宽度;而虚步要小一些,即5~10厘米,不可以大于10厘米,如提手上势,手挥琵琶、海底针等,虚步两脚的前后距离要小于弓步的前后距离,所以间距也要小于弓步的横向距离。他讲,弓步力的传输是前后关系,横向距离一大,力就会分散,下盘不容易稳定。他让我做实验。我先做了一个间距大的弓步。他站在我的侧面,用手指轻轻一推,我就站不稳了,而间距小的弓步,反而站稳了!然后他又站在我前面,我做弓步前推,他从正面推我的前推之手。间距大的确实不如间距小的力大。我非常惊奇!大伙可以一试。

3.眼与手之关系

从拳理上来讲,手到眼到。傅老师讲,手向身后运行的动作,先手再眼,眼随手走;而手向前面运行的动作,要先眼后手。

不管手是上举还是下按,眼要平视,用余光来照顾上下手。就算动作朝下,眼也不可以完全跟手脚走,而是兼顾。如海底针之下插掌、进步栽捶之栽捶,眼并不看手,而是看前方两米以外的下方,头和上体脊柱是正直的。

又如,从白鹤亮翅接搂膝拗步,右手后举头要转过去,不要只转到正南90°。我告诉傅老师我原来觉得头仅需转到90°,用余光照顾后手即可。傅老师讲,头必须要转过去,这不只符合拳理,而且对健身有好处,对颈椎起到训练的成效。同样,云手时,胯不动,腰左右转动90°,而手和头要转180°,即正西、正东。我想,这也是和现代健身的观念相结合了吧!

2、对几个典型动作的分析

1.起势

奚桂忠先生谈到起势双手臂的运行路线是椭圆弧形。

傅老师指出,弧形是指手臂本身略带弧形,并不是线路是弧形。大家的目的是把手递上去,意念上是往前,不是往上;下来时想着往下,不是往后、往身前。假如想着往后(即向身前),就易变成耸肩。但无论是往前还是往下,都要沉肩坠肘。

傅老师请我先生做实验。他做好起势的预备式,让我先生使劲抓住他的双手不让他抬手。然后他分别做臂走直线和弧线的实验。若走直线,一下子双手就上去了。若做一个朝外的弧形,非常难上举。下按时,若想着往身前胯旁引,则会耸肩。他说,不要把起势复杂化了。他赞同我的建议,即双手前上举和下按是两条略带浅弧的朝外的斜线。

2.揽雀尾的左

我虽参加过两期太很大讲堂傅氏父子班,也专门研究过赵幼斌先生有关四正手的论述,但在傅老师面前从起势一出手做左颍问题就出来了:在右脚外摆45°,右手向右后画弧时肘高于手腕,身体也向右后转。

傅老师指出,你的对手在你右前方(南偏西)。手要往右前送,不可以往后(虽然很多名师也是这么做的)。你的左手意欲插在对手腋下,并不是保护腹部。在身体已右转筹备做左蚴保胯不动,要折叠略转腰,然后旋臂再朝南推。下面左脚尖内扣30°左右,右脚尖外摆45°(朝正西),右手臂要随腰而转一个看上去扇面而实则右手臂并没如何动的、略带弧形的,放射性的向右下的直线。

还有一点了我原来的定义:最后面西的定势只不过过渡动作,我到今天仍有疑虑。能否如此理解:左蛴姓面(朝南)的和朝西的、侧面的左颍

3.揽雀尾之右蚪愚

右蛑手臂略高,但也要指尖高于腕、腕高于肘。但问题在右手的力点上。傅老师让我做一个右颉N揖桶凑瘴业睦斫夂痛蚍ǎ力点在小臂和掌背处,掌心朝胸。但傅老师一下子就把我的手推了回来。

他讲,力点不对。力点在右掌大拇指外侧掌根处。他把我的大拇指一侧微微外旋一点,说力点在此,要贯于手指。他再推我,我可以和他对峙了!

右蛑后接捋是大伙常见感到最难做好的动作。傅老师讲,由蚪愚郏双手仅需原地翻转(目的是抓住他们的手臂,即腕和肘),同时后坐腿。伴随坐腿,向下、向胸前微带,然后转腰(胯不可以再动了,右膝要一直对着右脚尖),左捋。而我的问题是,一左捋,右膝也微微向左动,偏离了脚尖的方向。这也是很多拳友的问题所在。

傅老师讲,后坐腿就是练下盘功夫,而下盘功夫是练太极的重中之重!下盘一动,整个结构就变了,不就是“”了么!简而言之,此处的下盘就是弓和退,虻睫壑皇切臂,手的变化,而肘是支点,并不大动。

4.揽雀尾之挤

挤之右手力点仍在右掌大拇指外侧掌根处,左手在小指掌根。双臂蛟谛厍埃与手腕处水平线呈45°斜角,略低于右蛑高度。

5.单鞭

我做单鞭时出现两个问题:一是由按接单鞭时右脚内扣90°与双手向南,继而东南,做平圆旋转时,动作不太连贯,好像有脚和手的离别现象:二是定势时身体前倾度数不够。

傅老师讲,要提裆,提脚尖,想着右耳,舒腕,身体向门扇一样上下同步进行,手脚不要离别。而且揽雀尾的弓步间距不要大,不然会制约你的转身。当双手画平圆摆至左前(东南)后,要折臂)胯不动,腰转45°。当定势时,身体要整体往前(东)压上去一点,用丹田劲。在整个圆转的过程中,唯有右腿紧张,其他部位均放松。

傅老师让我按原来的方法做了一个单鞭定势。他站在我东边用手推我的手来测力。然后他让我身体前压一点(也只是两三厘米),再进行测力,我感到劲力灌上去了,傅老师推不动我了!其实这个单鞭的动作,外人不见得能看得出其中的差异,但劲力的果然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怪不能前人有此说法呢!

6.白鹤亮翅与前不露手、后不露肘

奚桂忠先生关于此动作,提到一个上举之手臂的肘不过肩的看法。

傅老师讲,不翘肘,即沉肘。现在时尚的腕、肘,肩一条线的说法是不对的。传统的说法其实是肩与膀合。白鹤亮翅就是个蚴郑手臂不要出来,即不要走出身体的范围。

傅老师站在我对面,扶着我的肩,让我做白鹤亮翅的上举手。然后进行测力实验。若做成腕,肘,肩在一个垂面上,上举手灌不上力。他让我把肘作为支点,既不可以太外翘,也不可以太内收,再测力,力就灌上去了。

当我问及到底什么是前不露手、后不露肘时(后不露肘还不错理解),他讲,站在你的侧面看,你的后撤之肘尖不要超出你的身体的背部而突出出来。而前不露手是讲从身体后边或前面看,你的手没露出你的身体左右范围。

7.白鹤亮翅接搂膝拗步

这里又提到一个肘的问题。傅老师特别强调,从白鹤亮翅接搂膝拗步,肘的角度并没大的变化,即肘并没大动,而是整体下落。

定势时的前推手与搂手要基本在一个立面上,即前推手不可以过于强调腕、肘、肩在一条直线上,肘是支点,要稍翅一点,要有肯定的角度。而下搂手不要放在胯旁,而是在膝侧,手指完全伸出膝尖。膝盖和前脚尖必须要在一个垂线上,既不可以超出,也不可以成90°垂直角度。若成大腿垂直于地面90°,受力主要在膝盖;若膝盖脚尖垂直,承受力主要在大腿部,这也是为了保护膝盖。后蹬腿的膝盖不可以错位,要找脚尖。

左手搂要斜掌、坐腕,力点在小指掌根内侧。若平搂,则会翘肘。当接右搂膝拗步时,一外摆就翻掌。当身体已经不动时,头还要再扭过去眼看后手。

这里傅老师又一次提到平圆和立圆的问题。他讲,所有些动作都包括有平圆、立圆在内。有平圆,有立圆,整个人才是个立体。整个身体的运行轨迹就像是一个铁轨,要立身中正,不可以偏出这个轨道。前不露手,后不露肘,胯不要偏出去,也在此意之内。

8.云手

两足开立同肩宽,上手高与眉齐,下手在腹前。全在腰转动。腰似轴,四肢如车轮。左转左手上抄为主,右转右手上抄为主;全凭两手转而不离中线。左手管左半身体,右手管右半身体。两手竖向距离不可以太开。转向两边时后手需要在另一肘内侧,而不可以过低、过远。单鞭左吊手接做云手,由五种劲法组成:采、抄(下抄、上抄)、颍例和按(见下图)。

9.肘底捶

奚桂忠先生曾说过,右捶要在左肘右外侧,为的是防止夹腋。

傅老师讲,肘底看捶,捶必须要在肘下,要过身体中线,在胸前地方,才好出拳。为何会夹腋?那是你身法不对,没含胸拔背。你含胸拔背了,这就是裹劲。

傅老师做了一个肘底捶的动作,问我,你看我夹腋了么?接着他又说,这个动作是虚步,但凡虚步,都是蓄而待发。他接着从虚步转为弓步,同时出拳,进行测力实验;他又把右捶放在左肘右边,非肘下,再弓步出拳,让我先生站在他对面用力推他的右拳,对比测力,显然劲力不同,肘下之捶力量大的多。

我问及打肘底捶时有没出捶的动作,傅老师说,在习练中仅需放在肘下即可。太极是后发制人,人家先动手,我忍让;你再动手,我才不客气。

另外,在双手左摆到左边时,左掌心要先翻朝下,左手抓,右手打,左掌再由肋前穿掌打出。

10.海底针

傅老师讲,海底针有三个步骤:提腕、劈掌、插掌(即提腕下插),其中非常重要的是插掌。有人觉得海底针是击他们裆部,或打一个在地下之人。傅老师说,太极的理念是舍己从人,不对抗;太极也不打溺水狗,对手已经溺水了,我就不打了。大家是正道,人不惹我,我不惹人。他来打我,我说你行你行。他再打,我就不饶了。

最后的插掌是当他们拿住你的手时,你提腕下插,立即可以摆脱困境。

接着傅老师做实验。他让我先生用力抓住他的手腕。若横向地来回拉扯,非常难摆脱;而他提腕一插,立刻摆脱我先生的手。

11.斜飞势与开胯问题

奚桂忠先生提到为便于出右脚,建议左脚内扣与腰胯右转、两手相合、眼神右盼同时进行。

傅老师讲,斜飞势是向正南开胯出步,间距不要大,不要往横里走,误觉得斜飞势就要斜。傅老师说,右手从东北方向斜至正南方向,横向距离也不要超越12厘米。

我提出胯要开130°左右,不大容易。对此傅老师说,胯的训练是小事问题。胯的训练在杨式太极拳85式拳式中,是按部就班,渐渐打开的。如三个揽雀尾的开胯左颍第一个开胯是从起势接揽雀尾,右脚外摆45°,开胯出步;第二个是野马分鬃接揽雀尾,是90°开胯出步;第三个揽雀尾是接在玉女穿梭之后,此势右脚是斜向西偏北,角度要超越130°(我平常都是把右脚内扣到正西的地方再开胯出右脚)。傅老师说不要扣右脚,就是叫你训练开胯。拳打到这时,胯开的一次比一次大,这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

12.提手上势与手挥琵琶

此二式均是虚步,蓄而待发。提手上势若下面,即弓步、左手心翻朝下,右手心朝上,撅他们之手臂,是一种合力,向上,向前。

手挥琵琶是整个身体的沉劲往下,右手的地方不可以太下(可以用手摸到左肘移向右边),右手往下,左手往外,向身体右外侧拉拽他们。

结语

太极拳博大精深,要想打一套明了解白的太极拳实属不容易。但大家只须在太极拳的道路上一直探索下去,成功不成功又有哪些关系?这个过程才是大家的追求。

Tags:第三次

猜你喜欢

热点排行
热门推荐
热门tag
赖尿虾介绍 普通法 聚鱼 凌轩 晾干 吉娃娃 贵妃 简单 年初 歙县 王丹凤 导图 叫车短信 秋天 炖梨 泥鳅 峻剂 零售价格 礼节 汕尾 刘雨菲 花生仁 放入冰箱冷冻 筷子 胶原蛋白 剪辑 画境 龟虽寿翻译 黄鱼 颈残 白发 高盐食物 感染者 蛙类 显示屏 茶梅 普会寺 养护方法 叶云 零售店 捣蛋 婉儿怎么飞 山药块 红调 丛集性 隋唐 南半球 危象 心梗 蒸锅 活疫苗 破坏 云剪贴 牙洞 Ren Serizawa 人体对营养 黄酮素 螺丝 实体店 慈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