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书文库 > 健康 >

目前有不少人对太极拳望而却步,对太极拳理法和心法不敢问津。而依据笔者的习练体悟,只须树立五大看法,习练太极拳并不难。
第一,要树立“腰轴”看法。太极拳的身法,有中正安舒、上下相随之说,但非常重要的核心内容是“以腰为轴”。轴是承上启下、承前接后的要紧部位,具备左旋有转的功能。杨健侯宗师把腰胯形象地比喻成磨盘(腰为磨,胯为盘,肘为磨拐)也是这个道理。可以让腰像车轴一样灵活的转动,需要让腰维持虚空状况。如何让腰维持虚空状况呢?王宗岳宗师说:须“虚领顶进,气沉丹田”(《太极拳经》)。内气往上虚顶往下一松沉,腰部便松空了,维持这个状况习练各种拳势,气便鼓荡,神亦内敛。从而为身法顶天立地、支撑八面的习练提供了绝好的条件。
第二,要树立“劲整”看法。习练太极拳,练习的是内劲。内劲是内气通过骨骼与筋(包含腱与筋膜)有哪些用途方法发放出来的。但发放的形式有散有聚。拳家所追求的内劲形式是聚集而迅速,能在短暂的时间里调动出金身的内劲通出体外,形成合劲,这就是“劲整”。这个意思好比打歼灭战,用几倍或十几倍的兵力打击一倍的敌人,没不胜利的道理。树立“劲整”的看法,就是严格练习的看法,就是致敌获胜的看法。
第三,要树立“虚实”看法。内劲的虚实变转,是太极拳先贤们突出强调的问题。《十三势歌》中就有“变转虚实须注意”,“因敌变化示神奇”的歌诀;《十三势行功心解》中也有“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的语句。何谓“变转虚实”?就是内劲由虚转实,由实转虚,相互转换。知道了内劲的虚实转换,才有动静相寓、刚柔相济,有刚柔相济,才能形成“劲整”。
“变转虚实”的内劲是如何练习出来的呢?是从了解阴阳开始的。阴阳的道理非常简单,非常易懂。人身分内外。外为阳、内为阴。从外面说,上、高、前、左为阳,下、低、后、右为阴;从体内说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是方向相反而已。
太极拳在习练中,既应该注意手与手合,肘与肘合,脚与脚合与肩胯膝脚的上下相随,也应该注意体外与体内相合,也就是外形动作与内气相合,练习内气引导催动外形动作练出各种拳势。时间一长,内劲就练习出来了,同时,自然就知道了虚实转变的法则。这是太圾拳的第一要义。习练者学会了第一要义,太圾拳的大门就被打开了!
第四,要树立“用意”看法。杨澄甫宗师为了解决人身后天的僵劲,提出了练拳“用意不需要力”的原则。这句话是取舍关系的短句,旨在取意而舍力。力是意的天敌。练拳只须一用力,身体便僵硬起来,而太极拳是内功拳,身体一出现僵劲,内气就不可以畅通运行。太极拳的需要是“气遍全身不稍滞”、“腹内松静气腾然”(《十三势歌》),要做到上述需要,首要条件条件就是放松。肢体上放松需要意念上放松。所以练拳非要崇尚“用意”不可。但,强调用意,意念却不可以太重,太重了,肢体也会出现僵劲。只能轻轻的一想就足够了。想什么呢?想“以意导乞气”,想“以意导形”的内容。
第五,要树立“内气”看法。习练太极拳要有境界目的,养生是太圾拳的上乘功夫,技击是下乘功夫,是末技。但不论上乘还是下乘,基础都是内气。内气是母,技击和养生是子,是一对孪生的兄弟。母壮儿肥,妈妈身体强壮,儿子身体也就强壮。如何强壮妈妈的身体呢?练先纯真无邪气和后纯真无邪气。
先纯真无邪气是生命的初始元气,是与生俱来的。其练法是肾精化神、化气,再与心精化生的神、意、气相融相合,化生出的神、意、气,构成“内三合”高级营养物,返回肾区滋润营养肾精。这是个练精化气,练气化神,返神还精的过程。其问完成两个拳式:肾精化生是开式,意气化合是合式。由开到合练出了一个精气神的圆圈运动。这样循环往复,先纯真无邪气与后纯真无邪气融为一体,形成强劲的浩然正气,称之为“内气”。内气是内功的本体。本体强盛,无论是“以心行气”,还是“以运势身”,都能便利从心,从而使养生和技击的水平都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上述的五大看法,基本上概括了太极拳的本体内容。学会了本体后还可以习练各种应用的劲法。通过推手的习练,学会“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感知功能。逐步进入散打的阶段。
- 上一篇:太极拳修炼“十明”-齐贵春
- 下一篇:太极拳“空松圆活”之道-杨志英
猜你喜欢
- 2024-02-18 太极拳习练误区
- 热点排行
- 热门推荐
-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