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低架子”与“内功”衡量一位传统太极拳练家的功夫,重要在于他是不是具备太极拳的“内功”。而不少太极拳喜好者误觉得架子蹲得低是太极拳的高层功夫,其实不然。蹲得太低就非常难保证膝盖不过脚尖,这不利于对膝关节的保护。一些拳友由于练所谓“低架”而对膝盖导致了紧急的损伤,有的人甚至上楼梯都非常困难。因为练法错误而导致的膝关节损伤,这是太极拳界的悲哀。“低架子”之说,是当今太极拳界最为紧急的误区。2.妄动、乱摇乱晃与“中正安舒”习练太极拳第一需要“中正安舒”,内在心、神、意、气的安舒,外形躯干肢体上的中正。但有不少习练者不懂此理。为了显示自己腰胯灵活而做一些大幅度的、过于夸张的摇晃摇摆动作,太极术语称之为“妄动”,过量的扭摆我们的躯干与肢体,非但练不出太极功夫,而且有悖人体正常的生理规律,练不出太极功夫事小,练坏了腰腿事大。训练理法(即拳理及练法)的正确与否,学者不可不察。3.“脚趾抓地”与“全身放松”太极拳需要“全身放松”、不使坚硬劲,这是太极拳广为人知的基本法则。“全身放松”的要紧环节就是腰腿部的放松。“脚趾抓地”的说法有悖于“全身放松”这一“太极宪法”,迷信者错误的觉得十个脚趾紧紧的抓住地面就以为自己站的非常稳牢,此大错也。脚趾越是紧紧的抓住地,腿部越是坚硬有力,越违法了放松法则,用指头轻轻一拨便会站立不稳。缘由非常简单,脚趾一抓地,腿部便有硬力,从脚硬到大腿根,腰腿硬邦邦,怎能不败下阵来。值得强调的是:太极拳的下盘功夫不是死死的扎在地上不动,不然太极拳为何还有步法训练呢,进步、倒步等等。太极拳的步法是很灵活善变的,正所谓“步随身换,身随步走”是也。而不是简单的两腿死死的站扎地上不动,误觉得步子开的大是高功夫,误觉得架势蹲的低是高功夫,这类都是误区。腿脚不使力,他们使不上力才是太极拳的高妙境界。这需要太极拳的“内功”。4.“借势打力”与“主动自发力”不少不练拳的朋友都了解太极拳是以柔克刚、借势打力、四两拨千斤的拳术。而为何很多拳友们历经三年五载、十年八年办不到这类呢,缘由非常简单,办法不对。太极拳是被动、放松的拳种。不是主动出力打人,不是主动擒拿、摔打他们。不是我要出力把他们打伤、打残。太极古拳论中说“彼不动,己不动;我守我疆,不卑不亢;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看的出来,太极拳是被动,借势的拳术,即依据他们的客观实质做出肯定的还击。旨在保护我们的同时他们的平衡。所以太极拳是“四两拨千斤”,而不是“先下手为强;大力打小力”,不是自己主动发个什么力去打人,是借势,借他们的力。5.因为办法不当致使膝盖伤病的重要原因容易见到社会上的一些太极拳喜好者反映膝盖疼痛,问是什么问题,缘由非常简单,练法不对。全球一亿五千万人习练太极拳,太极拳伤膝盖是最为常见存在的现象,甚至不练拳的人都了解,因此而惧怕参与太极拳运动,因训练而伤了双腿,伤了双膝,有失养生保健这一基本初衷。分析伤膝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因为过于追求所谓“低架子”,导致形成“跪膝”,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膝盖超越了脚尖”,因而错误的膝盖承重,导致损伤。正确的力量不应该放在膝盖上,应该在大腿上。膝盖非正常承重,是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过于追求所谓的“腿部缠丝”而乱拧膝盖,导致膝盖与足见朝哪个方向偏移、错位,导致运动型损伤。人体力学告诉大家,正常的状况下,膝盖应与脚尖朝哪个方向一致,这是适应人体之自然本能。太极拳是自然拳,最适应人体的自然运动规律和运行轨迹。刻意的造作、做作不只失掉太极的朴素、自然的初衷本意,而且还违反了正常的人体运动规律,违背了人体力学。膝盖与足尖朝哪个方向不可以维持一致,导致膝盖内部的骨骼间非正常磨损,减少了膝盖的生命水平,是形成损伤性疼痛的第二大原因。综上所述,拳友们认识到保护膝盖的同时,需要注意办法。一要保证膝不过足尖,不过分追求“低架”;二要保证膝盖与足尖朝哪个方向一致,不可乱拧膝盖。此误区新手特别注意。6.关于“缠丝劲”与“妄动、乱拧、零碎儿”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的要紧劲法,一般随着套路中的“下塌外碾’线路才得以达成。大家对缠丝劲的概念是:使他们被缠,且被缠之处,因我之缠绕使他们成“拧麻花”状而失败。不少拳友误觉得缠丝就是自己拧,腿也拧,手臂也拧,手腕也耍,这类都是“零碎儿”,水蛇腰也出来了,哪哪都不闲着。却不知这是“太极病”是“妄动”。讲义中《练拳诸病》中有详细的名目,幌肩、水蛇腰、乱挪腰胯等等,告诫拳友们看重太极病,看重中正安舒。太极拳是深邃的、内敛的、稳重的、安静的,不是浮夸,不是做作,不是轻浮;不是表面上要故意做出个什么给其他人看,故意划两个圈来显示自己缠丝了、螺旋了。那是太极“舞”,有失传统太极之本意。7.擒拿、摔跤与“太极劲”传统太极拳的练则是:练理不练力;练本不练标;练身不练招。练理不练力。“理”就是太极拳的道理、原理。“力”指的是训练肌肉坚硬力,此种练法虽然将局部力量练得非常大,但这种力量是拙力、僵力,缺少灵性,所以为太极拳家所不取。练本不练标。“本”是指本源、根源,即心、神、意、气,也就是常说的“内功”。“标”是指以训练身体每个部位的力量和硬度为主要目的的局部训练办法。太极拳是内功拳,内外兼修,以练内培元为主。切忌刻意、怒气、劳心、伤神。身不练招。练“身”就是整体的内功,“招”则是招法,比如擒拿与摔法。学“死招”是太极拳的禁忌。“死招”不可以活变,所以为太极拳所不取。太极拳更为强调的是“渐悟懂劲”。“懂劲”后可运用自如,一招变万招。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太极拳主如果练习自己的整体内功,在应用时则依据客观形势,舍己从人,随机应变,并不拘泥于具体的一招一式。内气充实了,全身犹如充满气的球体,有感皆应,挨着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击发。而不是主动用个什么擒拿、或者给人使个绊子,这有悖太极拳“以柔克刚,借势打力,以静制动,引进落空,后发先至”的原则。8.“气沉丹田”的误区1“气沉丹田”是顺腹式呼吸还是逆腹式呼吸?气沉丹田与呼吸的办法没直接关系,它是“导引”而非“吐纳”,“元气”和肺部的呼吸没关系。大家不倡导所谓的“顺式呼吸”与所谓的“逆式呼吸”,也不倡导硬性规定在具体动作中哪儿是“呼”哪儿是“吸”,那样百害而无一利,只得会致使“胸闷,憋气,气闷,呼吸不顺畅,为了预防这类错误,所以大家倡导自然呼吸,无须牵强。2常常“气沉丹田”会不会沉成大肚子?“气沉丹田”是正确的行功状况,是在立顶、松肩、垂肘、含胸、拔背的基础上,全身都要自然地放松,并且自然地呼吸,如此才能“气沉丹田”。这里讲的气不是呼吸之气,而是内劲。处于该状况时,其腹肌基本是以缩短为主的,所以,正确适当的“气沉丹田”状况是不会大肚子的。而且正确的“尾闾中正”会壮腰而降低腹部的赘肉,使得身材苗条。所以很多习练者通过训练太极拳一段时间后,发现了太极拳还具备“减肥”的妙用!应该注意的是,不懂此功的人常常会吸一口气憋在腹部显示自己是所谓的“气沉丹田”状,此大错也。自误误人,有损身体健康。3太极拳对呼吸有哪些具体需要?呼吸是人的生命现象,呼吸有很多层次,一般的呼吸为“息”,有意识的呼吸为“吐纳”。“人活一口气”,可见呼吸之要紧。太极拳的行拳,既是自然之呼吸,又是气功之吐纳。平常练拳时可纯任自然,当呼则呼,当吸则吸,毫不勉强造作。9.“玩命震脚”的误区老师常讲,脚底下的穴位不少,常常去伤害它,会大脑心脏和脑血管受伤。表演时候造声势可以震震,平常练功时只不过需要把“意气劲”做到就好了。10.“肢体练”与“心脑练”传统太极拳需要“用意不需要力”。就是运用太极拳的“心、神、意、气”,不需要肌肉紧张形成的“僵力、拙力、笨力”。归根到底是传统太极拳的特质与办法的问题。太极拳的特质是“轻松自然、举动轻灵、用意不需要力”。太极拳是内家拳,需要“心脑练”。不是“肢体练”或称为“力练”。“肢体练”与“力练”不符合传统太极理法,如何练内功也不会上身。这里大家强调:正确练拳的过程是退力的过程,退力的过程是内功上身的过程。这句话,学者不可不详辩。11.“松”、“懈”、“僵”、“颉松,关节是开启的,肌肉软组织是舒展的,精神是安逸的,动作是含有内劲的。懈,关节是闭合的,肌肉软组织是萎缩的,精神是萎靡不振的,动作是软弱无力的。僵,关节是焊死的,肌肉软组织是紧绷的,精神是紧张的,动作是硬邦邦的。颍关节是打开的,肌肉软组织是舒展的,精神是安逸不紧张的,动作是有内劲且能自然轻灵变化的。两臂如棉里裹铁,柔软沉重,发劲干脆,这类均来自松而不懈。松而不懈是练好太极拳的重要。放松是打好太极拳的必然趋势。这点学者需在“功夫上身”的拳师身上多加领会。领会、感觉,身知体悟是学好太极拳的重要。 分辨“真松”与“假松”是重要。松,不是简简单单的表面上装着不需要劲,实质一搭手,立马出现“拙力区”与“僵滞点”。12.太极拳需要符合“人体力学原理”与“传统太极理法”假如太极拳不符合“人体力学”与“传统理法”,轻者太极功夫十年八年不会上身,重者因练法错误而导致非必须的运动伤害,舍本求末。如:过于追求所谓“低架”而膝盖疼痛,腰腿疼痛等;误解“气沉丹田”而导致胸闷、憋气、呼吸不畅等;过于追求“震脚”而导致的脚跟疼痛等;过于追求“自发力”而导致的肌肉拉伤,肌腱拉伤,关节脱臼等;乱拧乱晃乱摇等导致的膝关节损伤,髋关节损伤,踝关节损伤等。13.很多人练拳数载仍不“懂劲”,懂劲的标志是什么?求懂劲是不是必须要经过推手练习才行?“由招熟而渐悟懂劲”,就是练拳一个必经的过程。这里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要招熟,二是要开悟。招熟的标志是,拳架和推手都要符合拳理拳法,熟能生巧,生巧就是开悟。推手是太极拳必不可少的内容,不推手就是纸上谈兵。但合法的推手练习需要经过了解老师的指导,切忌从拳论中找出几句与自己想法相近的话,一意孤行的傻练,费时的同时大概还会损伤身体。14.为何有人习练太极拳多年,却没办法在技击上占优势?这是太极拳功夫还没有上身的原故。所谓“功夫上身”,即“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招熟是“功夫上身”的基础;懂劲是“功夫上身”的标志;神明是“功夫上身”的境界。若练拳多年,仍不堪一击,那就要深思一下老师所教是不是“得法”?拳论讲:“每见数年纯功不可以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习拳者深思之。
Tags: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