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啃书文库 - 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日常健康知识,百科知识大全

啃书文库 - 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日常健康知识,百科知识大全

啃书文库 > 健康 >

太极拳起势训练谈-何轶群

www.juruanwen.com 2023-12-28 07:30 健康

杨澄甫遗著《太极拳之训练谈》曰:“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于技术上、生理上、力学上,有相当之哲理存焉。虽然良师之指导,好友之切磋,固不可少,而最要紧者,是在逐日自己之锻练,不然谈论终日,思慕终年,一朝交手,空洞无物,依旧是门外汉者,未有逐日功夫,古人所谓,终思无益,不如学也。若能晨昏无间,寒暑不容易,一经动念,即举摹练,无论老女,即其成功则一也。”

这段话,说的是一个字:“练”。

又曰:“太极拳开始先练拳架。一式一式由师指授,学者悉心静心。此时学者分内外上意。是内者,即所谓用意不需要力,下则气沉丹田,上则虚灵顶劲;是外者,周身轻灵,节节贯串,由脚而腿而腰,沉肩曲肘等是也。初学之时,先此数句朝夕揣摩而领会之,一招一式,总须仔细推求,举动训练,务求正确,习练既纯,再求二式,于是渐渐而至于习完。”

此数语点明练拳之要点。

太极拳名家李雅轩曰:“用功的要素,是依规矩练架子,从中慢慢领会。架子有了领会,所有推手发劲等等,稍加指点,就可知道。不然所有都是白费。架子是本,要松软舒适地练架子,最为要紧。”

此语说明练拳之重点:盘架子。

习练太极,务求其真。于新手,求太极之真,还须落实在练架子上,落实在一式一式上。太极拳书本甚多,或说拳势,或释拳理;拳理偏于抽象,拳式重在形体。二者合一,拳功兼练者,见之于文字者较少,行之于实践者最难。这是瓶颈,也是近况。如杨澄甫三子铎著:《中国杨式太极》一书,图形解析讲授拳架凡103式,大概为形体动作。杨澄甫著:《太极拳体用全书》,讲授拳势,也是形体动作,兼及对打实用指导。如以杨式太极拳为圭臬,练架子,习拳式,杨澄甫、铎父子著作的这两本书就够了,无须后学者蛇足续貂。但练内功,却有不明、不足之撼。

当然,凡是学习太极拳者,练拳式的先后次序、形体动作,可能以师从之不同,而与杨澄甫、铎嫡传偶有相异或大有不同,但内功则一。即便如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八十八式太极拳等,虽然对杨式太极拳改动颇大,亦无大碍。学习者可就杨氏父子的著作所示,改拳练架子,但也可以大体上保留自己既有些拳架,而尽心著力于“惟内之是求 ”,这样这般,还是可以走上拳功兼练之康庄大道的。

在下不揣冒昧,自铎著《中国杨式太极》一书中杨式太极拳预备势、起势二式始,按拳功兼练的小道理,逐式试释“惟内之是求”的练法,以就正于海量方家。

杨澄甫说太极拳起势曰:此式“守我之静,以待人之动,则内外合一,体用兼全。人皆于此势易为忽视,却不知练法使用方法,俱根本于此。”

该文所指出的“忽视”,说的是:或未得要点,或略而不可以,或有形无意,或不知其可。总之糊里糊涂,全身站直不再计较事,完全不考虑“守我之静”、“内外合一”这八个字了。

这八个字,可以算是起势的纲领。此时此势,首求大松大软,需要得李雅轩所说的“双沉”之境界,才算是迈进太极拳的门槛。

“ 双沉”大不一样于“双重”。“双重”是身躯僵硬,关节、骨骼,肌肉,四肢,脏腑,经络皆有拙力在。其甚者,还有十只脚趾有意无意用力抓地之大失误。身不松,意不沉,硬力、拙力当家,整个身躯就势必是“双重”。《太极拳论》所指出的“双重则滞”、“双重之病未悟耳”,其缘由即在于此。

“ 沉”或“双沉”则与“双重”迥异。看上去简单的“预备势”,是全身内外于稳静松软中,渐求其轻灵、虚无。轻一分,则“沉劲”有一分,轻十分,“沉劲”即达十分。轻到整个身躯一似空无所有,乃最好境界。得此境界,两只脚掌的感觉,如粘于地面上,人身和地面几乎融为一体。这种感觉,只有以“惟内之是求”贯彻一直,才能蓄而得之。

练此势时之气沉丹田,宜守其九,余一成,可分注双足涌泉穴。双目似闭非闭,以神领,以气化;脚下自然稳,身躯自然松,这就是“双沉”。这样势能保持较长期,手足四肢皆能明显变暖,呼吸自然细长匀缓,更甚者,可有唾液沁出,微有甜味。

凡此种种,都是意,不在外面。

逐日体验此“沉劲”,并能时时见之于行,则虚领顶劲,沉肩坠肘,便是自然天成。

此预备势亦即气功中的站功,也就是老子《道德经》所说的:“及吾无身,吾有什么患”之功夫境界。

“双沉”不是病,是功。太极拳每一式的虚实、开合、起伏之交接处、更替时,都需要经过瞬间的“双沉”。其感悟与效果,正如预备势之“双沉”。

时日既久,学拳者能得“双沉”之功夫,就是练得内功。

太极拳预备势、起势,乃是化拙力、求松软、得“双沉”功夫之第一步;是基础,是“无极”。故练此势时,万万不可忽而略之。

王宗岳《太极拳论》头一句话是:“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预备势,就是“阴阳之母”的“无极”。

起势之动作,见之于杨澄甫、铎父子所著的《太极拳体用全书》和《中国杨式太极》,在此不赘。

杨澄甫曰:“两手指尖向前,掌心向下。”铎曰:“手背向外,手心向里。提至略与肩平,掌心向下,指尖朝前……”父子二人讲解本式的双手掌心方向有所不同,不伤大雅;皆可。

不少教师学生教学太极拳起势,大概都以“两臂上提”,加之以“全身放松”,即使合格,这恐怕是一种历史的误会。由于如此的“起势”,臂动手提即尽矣,腰、腿、身……皆不动,既弃“虚实”,又无“阴阳”,未免大有违于“一动无有不动”之古训。

“预备势”乃“无极”也。“无极”一动,即分阴阳、虚实、开合,这才比较符合太极之真意。

愚意太极拳“起势”之初,上身乃以肩引肘,带动手掌上提,双臂一动,重心即渐移至右脚,腰部极细微地向左转,向上伸展,左脚渐成虚步,带动肩、臂、肘、掌继续向上,意三分分别注于右足、左掌,默想气之鼓荡,整个身躯大松大软,如打呵欠,如伸懒腰,双掌可以上举略微过肩,向左前上方斜向伸展,或向正上方伸展,均无不可。此为开,为伸。铎所言:“有意识地使全身关节、肌肉、整个骨骼松开(也就是放展,伸长,便其韧带拉长)”,即此之谓。

“起势”是尽可能伸展(如李雅轩言),还是“似松非松”(非松者,最小力也),“将展未展”,两可。

以意伸展骨节,节节贯串,有益于气之鼓荡,肌肉之松软;但若以力伸之,则徒增僵力耳,无利反而有害。需知拳是外形,练体要动,属阳。功是内悟,修心要静,属阴。阴阳交融,动静参半,身心兼修,日积月累,才能养蓄灵机,积聚内功。

“ 起势”之动,除臂、肘、掌举起放手见之于形体,至为明显外,凡腰转、升、降、右移、左移、双足虚实变换、起伏,与出现一次瞬时的“双沉”,均在乎而不在外。从外形看,此“起势”动作,腰部好像不动、重心一直不变,而只看到双臂渐渐上举、两足一直“双沉”、身腰不转的假象。

双掌起时,以最小的力由肩带上臂、再带肘,略向外分,为“开”,落时,以最小的力,保持两臂肘自然下落时的柔、轻、慢、匀,此时小臂双掌略向内收,为“合”。

所谓最小的力,即“一羽不可以加,蝇虫不可以落”的力。寻得此力,极难;坚持习练,尤难;渐至拙力硬力化尽,最难。

初练至难者,在腰之极轻、极微之转动与左右下肢的虚实变换,周身一家的柔、慢、匀、轻之此消彼长。旋转的腰部由右向左,继而由左向右的弧形移动,尤须柔、轻、慢、匀,才能得到左右下肢的虚实渐进的均匀的此消彼长;才能体验、练成“双沉”或“单沉”的“沉劲”。

自瞬间的“双沉”状况起,两臂徐徐下放将至胯旁,重心渐移左脚内侧的等于两脚距离的左1/4或1/5处,全身松软,自然下沉,腰部慢慢向右向下方旋转,带动右脚以脚跟为轴心,脚尖向右转动45度。当身体下沉到极处,右腿、右足皆极虚时,双臂以肩胛为轴心,微微转一个小圆圈,再徐徐上举,脊骨渐渐伸展,腰继续右转,同时向上向右移动,带动身体重心右移,左膝遂由弯渐直,右膝亦由弯而直,两脚虚实开始缓慢变换,至双臂与肩相平常,双足又成为“双沉”,即左右足虚实相当,虚实交替这一瞬间的拳架姿势。

自此瞬间“双沉”起,腰继续向右旋转,同时向右后方向下移动,带动右腿旋转,右膝日渐弯曲,右脚掌由“双沉”向“单沉”之实转变,左脚渐变为虚步;同时也带动右臂向上转动,左臂向下转动,渐渐形成双臂上下相对如抱球状。

张义敬著文反对“抱球”形体动作,一家之言耳。愚意对“抱球”之形象表述,不必这样绝对化地反对,亦不必过分拘泥。如“抱球”状之动作者,其实只在瞬间。在此瞬间,左右臂俱有内在棚动,惟意注左臂,略实,右臂则略虚,以成其阴阳。盖“惟内之是求”,主要在于全身上下左右阴阳协调转换,得以内外兼修,而不限于手足之形体动作摆出什么姿势。左右手臂在身体右方形成拳势,上下左右前后缓缓转动,看起来确实如抱球状,以形象的“抱球”两字形容之,恐亦无可无不可也。

动步是太极拳势中极难的动作。其要素是:身躯以腰为轴,向右转约90度,重心在左腿内侧全足距的1/4或1/5处,左膝弯曲、右旋、下沉至最低处,柔和地以圆弧状动作向右、向上、继续右旋,左足由实渐虚,左足由虚渐实,至双足虚实相当,得其“双沉”,两手臂由向右继续旋转的肩部带动,以最小的力,缓慢旋转上举,接近平举时,伸展臂、脊、劲各部脊骨、双手,得开势,再得一次“双沉”,下接以腰旋转带动大腿再带动小腿和脚掌的动步动作。

学拳者练动步之常见办法是:移动一足时,以大腿用力,抬起该足,在空中弧线移动,甚至在空中曲膝、伸足、换位,再落之于地,这样,则练拳者在动步由提而动而定这期间全过程中,全身心必然一直固定在另一足底,而形成金鸡拳势,重心没任何变换移动;身体此时如承受外力,则除转动腰部外,既无从沾连粘随,更不可以化力发力,一定仆倒无疑。这样,恐未免有背太极之拳理。

愚意以为,慢练太极拳时,动步之足,应不离地面,渐变虚步至极度时,以腰转动带动大腿、膝盖,拖动该足,在拖足的全过程中,被拖动的脚掌,仍有由实而渐虚、再由虚而渐实的实践和感觉,身躯的重心,即立身中正的腰背脊柱下延至地面的地方,应一直在两足掌距离范围内,缓慢而均匀地由左向右、或由右向左移动,移动之最端点,则须在两足全距离的左1/4或1/5处或右1/4或1/5处,然后又柔滑地向反方向移动。

太极拳的踢脚蹬脚动作,均为单脚,全身重心、重量,皆一直如一地由单足承受,双臂外伸,用腰部螺旋劲支撑手臂缠丝劲,或同时或先后攻击对手的不同部位,是一种攻击为主,攻中寓防的拳势动作。此类拳势,练时宜慢,用时可快,却并不是太极拳常势。

八卦掌盘架子,愈练愈低,愈练愈快,脚步一直不停,膝盖以下极度松软,双替用拖步,如伸脚淌泥,先虚后实,故又名“淌泥步”。这样久练,才能练到急剧移步,进而随便移形换位的八卦功夫。古语曰:“太极拳,八卦步”,所强调的就是这两种内家拳非常重要的、贯穿一直的功夫部位和动作。

杨澄甫、铎父子释太极拳动步,皆曰提腿迈步,并无拖步之说。上述的所谓拖步,不过是区区在下的一得之见耳,或可用于慢练,至功成后,或提腿或拖步,亦两可也。

太极拳动步与定步相交替,相补充,相转换,亦隐含阴阳周转之拳理,是常势;踢脚、蹬脚拳势的单足,则是特殊的拳势,是变势。明此理,得此势,就能求得太极拳动步之真矣。

Tags:太极拳

热点排行
热门推荐
热门tag
群体 伍尔夫 病斑 均可 姜葱蒜 肝血管瘤 嬴政 春日 螺丝刀 官方 冻雨 任泽平 迎春 肝硬化 工业大学 梦游症 食用油 生油 兰花 万科 BSCI 专车 降糖药物 吴哥窟 痘痘 线夹 重度拖延症 开封 关世华 万得 甜罗勒 刘忠义 华祥 园所 威灵寺 冀玉华 余淮 自治区 逼死 老枝 口腔溃疡 前列腺增生 Sarah 莫干黄芽 重扇会 刘珉宏 莼菜 应激性 大众 推拿 吊兰 正气 葡萄干 植料 科舌 活血丹 临界点 月经周期 圆尾 公孙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