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啃书文库 - 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日常健康知识,百科知识大全

啃书文库 - 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日常健康知识,百科知识大全

啃书文库 > 健康 >

太极拳的后退步法-何轶群

www.chatyj.com 2023-12-28 07:28 健康

在杨式太极拳103式中,左右“倒撵猴”用的完全是后退步法,重复两次:一次上接“肘底看锤”,下续以“斜飞势”;另一次,上接“金鸡”,下接“斜飞势”。除此之外,还有“退步跨虎”、“玉女穿梭”等,都是一步后退。其步法基础,都是“倒撵猴”。

太极拳之后退步法,比前进步略微困难一些。其难在于“整体松软”、“以腰为轴”、“时刻留神在腰间”这类重要需要,困难做到。其根本缘由,在于所有练拳者在日常行走、上下楼、跑步,都是用前进步,没用后退步、尤其是连续后退步的习惯的经验,也在于“后退”包括着相当成分的“未知”。

太极拳后退步法的训练,在整套拳式中,只占极少部分,满打满算,不过重复3、5、七式而已。连续后退步法之训练,则只有“倒撵猴”。假如为保健、养生、长寿计,那样练一趟拳,有这么两次连续后退步法,再加上两、三次单一后退步,能求其基本松软,也就罢了。若求技击、功夫上身,进而“从心所欲”、“舍己从人 ”、“阶及神明”则墨守成规、一式一招地练几次整套太极拳,那是永远不够的。

在太极拳的训练中,下盘功夫比上盘功夫更重,也更难;步法比伸掌、出拳更重,也更难。有心练好太极拳者,应该单练、多练、活练后退步法,每练都可以重复几十次、几百次、几千次,才可以窥其奥妙,得其秘诀。不然,不足论太极拳技击之体用也。

训练太极拳的后退步法,前期应该沉肩坠肘,双手自然下垂腿侧,除稍许自然挥动外,不做任何动作,全神贯注于后退步。其动作,须以已腰的转动,带动完全放松的盆骨、胯骨、股骨、大腿,以滑步移动小腿与单足,其动类似锺摆,而摆心和动力,都在腰脊。

腰脊之转动,同时带动练拳者上身之螺旋形转动。无论上式是“肘底看锤”还是“金鸡”进到瞬间的“无极式”时,全身由“无极”转化为太极,即有一个全身“ 下沉”的动作,从而得一“沉劲”;这一“下沉”和“沉劲”,都是整个身体螺旋形降低之动、之势,藉腰脊之转动,而“甩”出移动之单足。至足底已粘贴地上不动时,立即有一个“反弹劲”,腰脊即藉这个“反弹劲”,以柔和的弧形动作连接,反向旋转上升。两足之虚实,即向反向变化,各自承担的身体重量,一增一减,第三达到双足同时、同等承担全身之重量,即其重心正好在双足中间,而再成“无极式”。这样再“沉”、再“甩”、再“降”,移动另外一足向后移动再度形成一动一静、一阴一阳,此消彼长、此前彼后的“太极式”。

太极拳立足之势,是“不丁不八”,既无“丁字步”之倔,亦无“八字步” 之滞,更便于换步移形。在太极势变无极势,再变太极势之连续持续的过程中,移形换步,首在足掌之变。承重之单足转动足掌,大概是微抬足尖,以足跟为轴心而转动;不承重之单足转动足掌,则略抬起足尖或足跟,再转动,两可。“不丁不八”之立足势,转动足掌,角度最小,因此也最飞速,最轻巧,于无声无息之间,回复到“无极势”所需要的另一个“不丁不八”式之立足地方。这是正常的循直线后退的步法常规。

事实上,后退步并不是只不过一条直线正面后退的太极拳步法。有些太极拳书本,画出前进、后退的足印,用虚线连接,表示节奏之落脚处,好像非这样不足以练正宗太极,未免有点胶柱鼓瑟,刻舟求剑。其道理就是太极拳和所有些名拳相类似,得须活练,实练,才能求其实、得其真。

太极拳的后退步法,可以向任何方向后退,其关节,即在于足掌之多方向转动。

这种多方面后退步法的训练,可以从大角度的钝角开始,而不拘泥于直线后退。足掌转动将来,即化为定足,则移动的另一足,以不转动的定足为据后退,即构成大钝角之后退步。假如踩定地面的足掌,向左或向右转动不一样的角度将来,以此立足地面的单足为依据的“不丁不八”步的直线方向,为另一只移动的单足的动向,即可构成不同角度的后退步。最大的可动、可变角度,是三百六十度,即原地转体一周,虽然皆取后退步法,练拳者都在原地不动,只反复旋转、反复后退。这一种极端的训练办法,可以向一个方向不断旋转,也可以摆动式地一左一右反方向旋转,也可以综合两者,相互交替,以意为之,不拘一格。

太极拳之步法至难、至重,无论前进步、后退步、横向步、单足站立、变步,都可以、也应该朝哪个方向四面八方,无可无不可,无为无不为。其起点与关节,首在于自己定足的足掌之任意角度之转动。这样,则太极拳之动,无论迈步、出掌、挥拳、撞肘、靠体,皆有四面八方之势。无论是24式、88式还是103式的太极拳训练,都可以在一间两米见方的斗室中进行,首尾贯穿,一气呵成。师承王其和之已经过世太极名家刘仁海过去说过:“要掌握挤时间练拳。练太极拳不论时间多少,地方大小,有几分钟、一米见方的地方就能练。可练整趟,也可练半趟,也可以单练一势,还可以站一会儿桩步,揉一揉腿。”即此之谓。

在一米多或两米见方之地训练全趟(即整套)太极拳,即是求得真功夫。太极拳势之阴阳相生,目光随之,于可能遭遇的实质技击中,未必是一对一,而更可能是一对二或一对三;发劲于先者,理应是他们2、3、四人中之首者,继之以另外方向的次焉者,由于2、三以上之对手,必成围困之态势,而不可能都挤站在单独一个方向者也。

在太极拳的散手训练或实质技击过程中,拳式之间的连接,根本不拘一格,决非在“肘底看锤”或“金鸡”之后才能接“倒撵猴”之后退步。换一句话说,任何定步、前进步,都可以下接后退步。而拳之名为“太极”,也在于拳势之千变万化,不离阴阳交替、虚实互易之理。步法、拳法皆循太极之理而变,则为整体拳势之根基。

后退步法练熟、练柔、练活将来,继之以掌,即顺理成章,自然天成。其法乃以腰之升降旋转,带动肩肘,再带动双掌一前一后、一虚一实,其力之根,源于于足,而且掌之前推,另一掌之后挥,略迟于脚步之后退及粘地。这个时间差,极微极短,无论于前于后,皆为主攻之式。后退步之移动、立足,乃立其基,成其势;其节奏之大小,取向之左右,甚至接近对手之双足间或胯下,均非攻点而是出掌之基、之助。“倒撵猴”之拳势,不可妄用,因此势可能具备穿透力,足以伤人之内脏之故。

太极拳之后退步法,可以单练,更可以多练。即便不求技击之功,练之日久,对练者的健康、长寿,大有裨益。其人之全部脏腑经络气血,都可以借此倒退步法之训练,得到充分的训练,其能量之积蓄,其气血之充盈,非言语文字所能尽述者也。

杨澄甫著《太极拳体用全书》释“倒撵猴”式曰:“设有敌人用右手,紧握我手左腕或小臂间,倘又以左手托住我肘底拳,则我先受其制,不能施展时,即翻仰左掌,用沉劲松腰胯,向左后缩回,左脚亦退后一步、屈膝坐实,右脚变虚,则敌之握力顿失。右手同时向后分开,至其失却握力时,急向前按去。此式虽然倒退一步,仍可撵去敌劲,故谓之倒撵猴,其需要在松肩沉气也。”

这段话,设对手为一人,在我之正前方,且已握我之“左腕或小臂间”,脱身后退,同时以右掌“急向前按去”,是寓攻于守,退步进掌之基本拳势。沉左臂并带有缠丝旋转之力,而且后沉旋动之力,宜取向于对手握臂的右手虎口处,脱臂腕之际,还可能带动对手上身前倾;因此,对手随时可能源于本能,自然向其后上方拔动身躯。在此瞬间,我之右掌已粘接对手之左前胸或左上臂,即可接其上拔之势,借其后退之力发劲,可使对手立足不稳,转跌于地。如对手上身仍处于前倾之势,则我之右掌及其身,恐有伤害其脏腑之虞,不如击其左臂。尤有进者,是我之左腕臂脱开敌握之后,借腰脊旋转下沉劲向后方或侧方挥出,以左手手背击出,即左掌变实、右掌变虚而兼顾前后或前侧两敌。或者,对手虽然没“紧握我手左碗 ”,却以其右手握拳或持刀,攻我右边,则我可以用左手反握其手腕(此为常规),或搭其小臂或腕部,用粘劲化其攻势(此为高手),以沉劲松腰胯,向左后回缩,带动他们上身向其前方倾倒;如他们立即用力后退,则我转腰出右手,顺其势向其左肩推去。这两种状况,乃是杨澄甫的《太极拳体用全书》所未述及者。

Tags:太极拳

热点排行
热门推荐
热门tag
丁秀洪 古田新太 脂鲤 肺吸虫 乔巴山 分层 延迟 润肤 嵊州市 催芽 甲沟炎 麦当雄 牛蛙 丰达 星期 欧阳询 山药 篓蒿 灭蚊灯 超声刀是美容 赵构 万美汐 外交部 黑暗 刮成蓉 开始 乳糖不耐受 神意 林栋甫 幻想 吸口气 武则天 Kusunoki Tai 观音竹 扒鸡 乐力钙 美众议院 纸盒 法治 脆皮 阶段 唇色 伊戈 峻剂 地图鱼 冷冻区 红粉台阁 排风扇 肥量 永井圆 反义词 寄件 团圆 怎么贮存苹果 Jewelry 松菌 公共安全 甘肃省 线组 头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