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啃书文库 - 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日常健康知识,百科知识大全

啃书文库 - 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日常健康知识,百科知识大全

啃书文库 > 生活 >

一直到3000年前,人类的大脑都处于“精分”状况

www.8cgj.com 2024-12-14 10:23 生活

利维坦按:

文中提到的“二分心智假说”非常有意思,根据朱利安·杰恩斯的看法,人类一直到3000年前,大脑都一直处于这种分裂的状况,其体验外部世界的方法,与其说他们在遇见新奇或意料之外情况下可以有意识地做出评估,不如说会产生幻听,或是幻想“神”给出了建议或命令,然后无条件服从这类幻觉。

换言之,他们根本不会意识到我们的思维过程本身。这种“指令性幻觉”常常会指挥患有精神分裂症主要症状的病人,而杰恩斯的假说为“指令性幻觉”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讲解。杰恩斯在剖析了《伊利亚特》、《旧约》后觉得,其中没提到任何一种认知过程(比如内省),也无明显的迹象显示作者具备自我觉察。他由此觉得,早期人类的心灵状况与大家十分不同。

他还指出,现代精神病理学所提及的精神分裂症就是人类早期二分心智所遗留的痕迹(当然,这也是他遭到很多批评的所在)。

快问快答:你是右脑型还是左脑型?你或许会非常快回答出这个问题。假如你是富有创造力和直觉的人,喜欢音乐、图像和其他形式的艺术,那样你就是右脑型。反之,假如你更擅长剖析和逻辑,喜欢数学和模式辨别,那样你就是左脑型。假如你还不了解自己是哪一种,互联网上有无数的在线测试,帮你确定、加大和最大限度地发挥你固有些认知优势。

事实上,左右脑理论已经渗透到各种行业——特别是商业范围,很多公司雇佣右脑职员担任更具创造性的角色,左脑型职员担任管理职位。鉴于其被广泛同意和用,这一理论肯定是基于最新的神经科学,对吗?抱歉,这种看法并不准确。就像觉得大家只用了大脑10%的说法一样,左脑/右脑理论也是一个持久的时尚心理学神话——这种说法就像很多性格分析(包含著名的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析)一样,其预测能力和星座占卜术也差不了多少。不过,像很多现代科学神话一样,左-右脑二分法是基于某种事实的内核。某些大脑功能的确集中在不一样的半球,但这种侧化(即功能分布于不同半球的现象)比时尚心理学所呈现的简单模型要复杂得多。那样,这个现代神话到底有多少是真的,又有多少是完全虚构的呢?

© Wikimedia Commons

从外部看,大脑好像是完全对称的。底部是后脑,由两个结构组成:脑干,它控制自主功能,如呼吸和消化;与边缘系统,它控制更复杂的基本功能,如记忆处置、情绪和动机。后脑下方是小脑,它负责感官处置和运动协调;而包裹着它的是前脑,负责更高级的认知功能。大脑沿中线分为两个半球,每一个半球又进一步分为四个叶: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

小脑也分为对称的两个半球,而大脑半球通过称为胼胝体(corpus callosum)的一束神经纤维相互连接。不过,早在19世纪60年代,证据就开始表明大脑并不像表面看着那样对称。1861年,法国大夫兼解剖学家保罗·布罗卡(Paul Broca)遇见了两位有显著语言障碍的患者。第一位患者,路易·维克多·勒博涅(Louis Victor Leborgne),几乎完全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只能发出一个词:“temps” [发音为“tan”或“tahn”]——即法语中的“时间”。奇怪的是,他的其他认知能力——包含阅读、写作和理解口语的能力——并未受损。

勒博涅的大脑,由布罗卡存放于巴黎迪皮特朗博物馆(Dupuytren museum)。© Neurosciences and History

第二位患者,拉扎尔·勒隆(Lazare Lelong),也有类似的障碍,他只能说出五个词:“是”、“否”、“三”、“一直”和“lelo”——对自己姓氏的错误发音。在两位患者过世后,布罗卡对他们的大脑进行了尸检,发现两人都患有神经梅毒(neurosyphilis),致使他们大脑的同一地区出现了损伤:左半球额叶第三回。

这类发现使布罗卡在1865年发表了一篇具备里程碑意义的论文《语言在左边额叶第三回的定位》(Localization of Speech in the Third Left Frontal Cultivation)[1],他在论文中推断,言语生产集中在这个地区,目前被叫做布罗卡区(Broca’s Area)。十年后,1874年,德国大夫兼解剖学家卡尔·韦尼克(Karl Wernicke)描述了一类型似但又不尽相同的失语症,病人可以流利地发音,但所说的句子是缺少结构和意义的无意义语句——今天被叫做“语词沙拉”(word salad)。奇怪的是,这类句子保留了普通语音的步伐和句法,而病人完全没意识到他们的语言存在任何紊乱。他们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一般也遭到损害。

和布罗卡一样,韦尼克发现,这种损害是由大脑中一个特定地区的损伤引起的:这个地区坐落于左后侧额叶,目前被叫做韦尼克区(Wernicke’s area)。这类察看使韦尼克将失语症分为两种基本种类:布罗卡的或称为运动性失语症(Motor aphasia),和韦尼克的感觉性失语症(Receptive aphasia)。布罗卡和韦尼克的发现让心理学家得出结论,语言的产生和理解完全集中在大脑的左半球。然而,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真的开始理解大脑侧化的程度。

20世纪60年代初,神经外科大夫开始推行一种全新的激进手术,帮助紧急癫痫的病人。这种手术称为胼胝体切断术,涉及切断胼胝体的神经纤维,以预防癫痫信号从一个半球传导到另一个半球。刚开始,大家觉得这项手术没不良反应,但伴随对病人的长期察看,他们的行为变得愈加奇怪。他们在实行平时任务时开始偏爱用右边身体,好像完全没意识到左边的任何刺激。比如,假如有哪些东西碰到了左臂,他们不会注意到;假如一个物体放在他们的左手里,他们会不承认其存在。

罗杰·斯佩里(1913-1994)。© The Pontifical Academy of Sciences

出于对这种奇怪行为的兴趣,1962年,加州理工学院神经生理学家罗杰·斯佩里(Roger Sperry)和他的研究生迈克尔·加扎尼加(Michael Gazzaniga)开始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实验,试图弄清这类裂脑病人的脑中到底出了什么事。他们的发现彻底改变了大家对人类大脑的理解。虽然胼胝体以前被觉得是一个功能不大的结构,心理学家卡尔·拉什利(Karl Lashley)甚至曾推断它有哪些用途不过是“预防两个半球下垂”,但斯佩里和加扎尼加非常快发现了它在大脑功能中饰演的要紧角色。因为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奇怪现象,大家的神经系统是交叉控制的,这意味着每一个半球主要接收来自己体另一侧的信息。

比如,视神经以后自双眼的视觉信息传递给大家的枕叶,这类神经在视交叉处交叉,这意味着来自右眼的信息传递到左半球,反之亦然。同样,每一个半球控制身体的另一侧,比如左半球中风会致使身体右边瘫痪,反之亦然。一般,这种看上去反直觉的安排可以非常不错地工作,由于信息会立即通过胼胝体传递到正确的半球。但在裂脑病人中,这种交流通道不再存在,这意味着传递到特定半球的信息会停留在那个半球中。

此时,事情变得奇怪了起来。斯佩里和加扎尼加通过刺激身体的另一侧来分别探测病人的半球功能——比如,通过给右眼呈现一个图像来刺激左半球。在一项早期实验中[2],他们在病人的视线中闪现了一系列灯光。当被需要报告看到灯光的时间时,病人只报告了右边的灯光。但当被需要在看到灯光时用手指示出来时,他们成功地报告了两侧的灯光。

© Knowing Neurons

下面,斯佩里和加扎尼加投射了单词“HEART”,使得字母“HE”出目前病人的左边视线中,字母“ART”出目前右边视线中。当被需要报告他们看到了什么时,病人口头回答“ART”;但当被需要用左手指向他们看到的单词时,他们指向了“HE”。类似地,假如一个物体放在病人的右手中,他们可以轻松地说出它的名字,但当被需要用右手指向相同物体的图像时,他们却没办法做到。

当侧向反转时,病人可以轻松地指向物体,但令他们感到困惑的是,没办法说出其名字。这类实验证实了语言处置能力几乎完全局限于左半球,而右半球则专门负责视觉感知任务,比如辨别面部和情绪与发现物体之间的差异。尽管这类差异已足够让人费解,生活在“裂脑”状况下的病人的体验有时愈加离奇,病人会感到自己确实有两个独立的大脑——这类大脑常常彼此冲突。

比如,病人曾报告他们用一只手系扣子,而另一只手却会自发地解开这类扣子,或者用一只手把物品放进购物车,而另一只手却会把它们放回架子上。很多病人甚至可以用双手同时绘制两幅不一样的图像,但因为右半球在空间推理能力上的优势,左手在这一任务上一般优于右手。

《奇爱博士》中的异手综合症:左右脑互搏下,左手控制不住右手行纳粹礼。© Pinterest

在极少数状况下,这种现象甚至会表现为“异手综合征”(Alien hand syndrome),病人的一只手好像有我们的独立意志,有时甚至试图勒住病人自己或别人。这种现象也有时被叫做“奇爱博士综合症”(Dr. Strangelove Syndrome),以斯坦利·库布里克1964年电影中彼得·塞勒斯(Peter Sellers)的角色命名,该角色就表现出了类似的症状。

不幸的是,除去让“作乱的手”忙于其他任务或在夜间限制其活动以预防伤害外,没治愈该病的办法。斯佩里在1974年发表的一篇开创性论文中汇总了他的研究成就,这篇论文最后为他取得了1981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他总结道:

“……[每一个半球]确实是一个独立的意识系统,它在感知、考虑、记忆、推理、意愿和情感方面都以人类特有些水平运行……左半球和右半球可以同时在不一样的,甚至相互矛盾的心理体验中维持意识,这类体验平行进行。”

斯佩里特别得出结论,左半球专长于逻辑、排序、线性思维、数学、硬性事实和文字思维。相比之下,右半球处置“柔性”任务,如想象、整体思维、直觉、视觉空间处置、面部辨别与解析非语言社交线索。事实上,依据斯佩里的实验,数学思维的这种侧化几乎已经完成:

“……通过非语言输出与将感官输入限制在左视线或左手上的次半球的数学测试表明……次半球的计算能力几乎可以忽视不计。通过操控弹珠或木棒,察看左视线闪烁的灯光点,并用左手指示……(裂脑)病人可以成功地匹配数字,或者将一个数字加到小于10的数字上,但当需要他们加减两个或以上的数字时,与在最简单的乘除运算时,他们都失败了。”

后来,斯佩里察看到,右半球事实上可以进行小于20的加法运算——这是左半球对数学思维完全主导地位的唯一例外。

© Vinmec

后来的察看好像证实了斯佩里的发现,神经学家得出结论,原发性计算失能(Primary acalculia),即根本没办法理解和进行数学运算,仅在大脑左顶叶受损时才会发生[3]。相比之下,由右半球受损引起的继发性计算失能(Secondary acalculia),影响的是大脑通过感官接收数学信息或通过语言表达这类信息的能力,但不会干扰大脑理解和处置这类信息的基本能力。侵入性较小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大脑的任务偏侧化。

1973年,旧金山兰利波特神经精神病研究所的罗伯特·奥恩斯坦(Robert Ornstein)博士和戴维·加林(David Galin)博士需要受试者在脑电图(EEG)监测他们各自半球活动的状况下进行各种认知任务[4]。当需要他们进行心算、考虑写信或实行语言训练(如列出以字母R开头的动词)时,受试者的左半球产生了表明注意力和活动的迅速脑电波,而他们的右半球则产生了表明放松的低频α波,这表明在这类任务中右半球基本上处于关闭状况。然而,当受试者被需要用彩色积木拼图、记住音乐音符的顺序或用画板绘图时,状况正好相反,右半球产生了迅速脑电波,左半球则产生了α波。奥恩斯坦和加林总结道:

“大家的怎么看是,在大部分平时活动中,大家只不过交替用不一样的认知模式,而不是将它们整理在一块。这类模式相辅相成,但不可以相互替代。”

然而,尽管斯佩里曾警告说:

“……右左认知风格的实验性极性这一理念很容易被泛化。”

……但已经为时过晚。在1973年《纽约时报杂志》(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讨论奥恩斯坦和加林实验的文章中[5],两位科学家表示,不一样的人一侧半球占主导地位,塑造了他们的天分和能力:

“理想状况下,大家应该可以依据任务需要激活相应的半球,关闭另一侧半球。但事实上大家并不可以一直做到这一点。‘很多人被一种或另一种模式所支配,’奥恩斯坦博士指出。‘他们要么很难应付手工艺和身体动作,要么很难处置语言。’文化显然对此有非常大影响。来自贫穷黑人社区的孩子一般更多地用他们的右半球——比如,在不完整图形的模式辨别测试中,他们的得分高于白人,但在语言任务上表现不佳。其他已经掌握用言语表达所有的孩子发现,在模仿网球发球或学习舞步时,这种办法是一种障碍。用言语剖析这类动作只能减慢他们的速度,并干扰通过右半球的直接学习。”

“大家没应有些灵活性,”奥恩斯坦说,“大家幻想自己拥有比实质更多的控制权。”在生活早期,很多人好像就被塑导致“左半球种类”,主要在语言世界中运作,或者“右半球种类”,更多依靠非语言表达方法。这是两种基本不一样的看待世界的方法。”

文章进一步指出:

“奥恩斯坦和加林博士觉得,当一直习惯性地用同一侧大脑变得过于明显时,它会限制一个人的个性。这两位研究职员现在正在研究一种测试,可能帮助他们判断一个人长期偏爱哪一侧大脑,并且这种习惯是不是妨碍了在必要时将主导权转移到另一侧。他们计划在那些真的专精于某种范围的人身上进行测试,譬如拉尔夫·纳德(Ralph Nader,一个没任何兴趣喜好的左半球种类)和右脑占主导地位的陶艺家、舞蹈家和雕塑家(‘最好是那些在语言方面有困难的人’)。他们预计会在这两组人之间发现显著差异。这将为他们提供一个工具,用以引导孩子或成年人发现自己新的层面,开放他们体验。”

由此,一个持久的时尚心理学迷思诞生了,各类出版物包含《年代》杂志、《哈佛商业评论》和《今日心理学》非常快也加入了“左脑/右脑”的行列。这个理论通过贝蒂·艾德华(Betty Edwards)在1979年出版的《用右脑绘画》(Drawing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Brain)一书进一步得到了普及。该书中,作者提出了各种方法,帮助大家绕过“剖析性”的左脑,从而让视觉创造力如火如荼。现在,左脑/右脑理论催生了很多的在线测试、研讨会和其他材料,旨在帮助大家确定哪一侧大脑占主导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甚至加大大脑中非主导的那一侧。这种观念甚至渗透到了商业范围,一些公司试图雇佣右脑型职员来从事更具创造性的角色,而左脑型职员则担任管理职位。但正如大家在研究人类心智时常常遇见的状况一样,事情远不像时尚心理学让大家相信的那样简单。

© Cornell University

虽然斯佩里、奥恩斯坦等人的发现好像表明右半球在数学思维和语言处置方面几乎没用途,但事实上却并不是这样。斯佩里察看到,右半球在所谓的左脑任务中也发挥了活跃有哪些用途。比如,当一位病人通过左眼看到他女朋友的照片时,虽然他没办法说出她的名字,但却可以用拼字游戏的字母拼出她的名字。他们还发现,尽管左脑善于直接的词语联想,但右脑在辨别更微妙的关系和暗示上表现更好。

比如,当左脑看到单词“foot”时,它更善于从词语列表中挑出有关词语如“heel”。但,当右脑看到两个额外的词“cry”和“glass”时,它更容易找出连接词——在这样的情况下是“cut”。右脑在数学思维中也饰演了比预期更大的角色。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教授卡拉·费德梅(Kara Federmeier)讲解道:

“回答这个问题,第一大家需要赞同‘逻辑’和‘创造力’到底的意思是。所以让大家考虑一个(相对来讲)更明确的例子:数学能力,这一般被觉得是‘逻辑’左脑善于的部分。

数学能力有非常多种,从可以估算两个集合中什么物品数目更多,到计数,到各类型型的计算。研究表明,总的来讲,数学能力的形成源于两个半球的处置(尤其是每一个半球中的一个叫做顶内沟的脑区),而且任何一个半球受损都会致使数学能力的困难。左脑在数学中的优势主要体目前如计数和背诵乘法表如此的任务上,这类任务依靠于很多记忆的语言信息(因此,这与大家一般觉得的‘逻辑’并不完全一致!)。而在一些数学有关任务中,右脑也有优势,特别是在估算物体数目时。这种模式,即两侧大脑都对大部分认知技能作出重点贡献,常见存在。要做到逻辑或富有创造力,需要两个半球一同用途。”

确实,根据大家对左脑/右脑分工的常见认识,大家以为那些右脑受损的人会变得无情无义,但却是超理性的计算和决策机器,就像《星际迷航》中的瓦肯人一样。然而,日常,这类人甚至连做基本的决策或计划都有困难,由于他们缺少直觉和情感功能,没办法构想出整体大局并将逻辑转化为实质行动。逻辑和情感并不像大家一般觉得的那样彼此对立;要在现实世界中有效运作,两者都是必需的。近期的研究表明[6],很多认知功能事实上是由两个半球平均分配的,包含处置视觉和听觉刺激、空间操控、面部辨别、艺术能力、数值估计和比较。即便是布罗卡、韦尼克等人确定的核心语言能力的左边化也并不一直正确的。比如,虽然布罗卡区和韦尼克区一般坐落于左半球,但在5%的右撇子和30%的左撇子(记住,他们的惯用手由另一半球控制)中,布罗卡区和韦尼克区却坐落于右半球[7]。事实上,不同认知功能的侧化在个体之间差异非常大,因此神经外科大夫在进行肿瘤切除等侵入性脑外科手术之前,一般会进行特殊测试来查明这类认知地方。该检查被叫做颈动脉内注射戊巴比妥钠或Wada-Milner测试[8],其涉及向一个半球或另一个半球注射巴比妥类镇静剂以使其失效,并需要病人实行各种认知任务。

威廉(William)的大脑在子宫内发育异常。2005年7月12日出生后,他天天要历程多达80次癫痫和痉挛,他的爸爸妈妈决定为其推行一项激进的脑半球切除手术。手术前,大夫警告他,手术或许会让他失去行走能力。但手术后的八年,这个小学四年级学生不只能跑,还能投篮和得分。© Indianapolis Monthly

大脑侧化的常见观念也没办法讲解“神经可塑性现象”——大脑适应物理损伤的惊人能力。因癌症或其他疾病致使一整个大脑半球被切除的儿童,仍然可以过上完全正常的生活,大脑通过重组来用仅存的半球实行所有必要功能[9]。在历程类似手术或遭受创伤性脑损伤的成年人身上,也察看到了这种神经可塑性,尽管程度较轻。 好吧,所以大脑比时尚文化让大家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其功能也比大家预期的分布得更均匀。但不一样的人一定会偏向用大脑的一侧吧?毕竟,怎么样讲解有的人更具逻辑性和剖析性,而另一些人则更具创造性和艺术性?不幸的是,科学并不支持这一看法。2013年,犹他大学贾里德·尼尔森(Jared Nielsen)和同事们进行了一项研究[10],剖析了1011名年龄在7到29岁之间的个体在实行各种认知任务时的神经活动,用的是静息态功能连接磁共振成像(RS-FCM-MRI)设施。研究发现:

“确定了9个左边化和11个右边化的枢纽……[作为]显著侧化的连接。左边化枢纽包含默认模式互联网中的地区……而右边化枢纽包含注意控制互联网中的地区……左边化和右边化枢纽形成了两组可离别的相互侧化地区互联网。仅涉及左边化或仅涉及右边化枢纽的连接在受试者中显示出正有关,但仅限于共享节点的连接。脑连接的侧化好像是局部而非全球性的大脑互联网属性,大家的数据与个体间更‘左脑’或更‘右脑’互联网强度的整体大脑表型不同。伴随年龄的增加,侧化的增加非常小,但未察看到性别差异……[大家还发现]不同个体的侧化连接是相互独立的,大部分功能侧化在7岁之前就已经发生。”

换句话说,虽然各种认知功能的定位在个体之间有所不同,但大体上没哪一侧半球在显著程度上占据主导地位。事实上,很多技能和才能不是来自某一半球的更多工作,而是源于两半球更高效的合作。比如,被觉得在数学或音乐方面有天分的儿童总是表现出两个半球之间的更好交流,使他们可以更有效地结合逻辑/剖析和创造/直觉的能力。相反,那些在某些任务上挣扎的人,可能不是由于大脑某一半球较弱,总是是由于一半球为实行一般由另一半球处置的任务而进步起来的。正如几乎所有些认知任务一样,即便是最薄弱的技能也可以通过训练渐渐得到加大。

---

尽管有超越50年的研究驳斥了这种看法,但估计仍有超越68%的人相信左脑/右脑的迷思。这是为何呢?答案非常简单:由于大家人类喜欢考虑自己,并想出各种系统将自己和别人划分为整齐的类别。像星座和很多性格分析一样,用来确定左脑或右脑占主导地位的测试借助了一种被叫做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的心理现象——即,大家倾向于相信那些看上去专门为他们量身打造的描述,事实上这类描述足够模糊,以至于可以适用于其他人。这个效应常被星座占卜师、通灵者和其他骗子借助,最著名的例子是舞台魔术师、超自然现象曝光者詹姆斯·兰迪(James Randi),他向一群学生发放了个性化的星座运程,并需要他们评估描述的准确性。几乎毫无例外,学生们都觉得这类星座运程很准确。然后兰迪需要学生们交换星座运程,这个时候他们才发现事实上都收到了相同的内容!

© Sam Brinson

左脑/右脑的谬误,验证了大家平时察看中一些人好像更具逻辑性和剖析性,另一些人则更具创造性和直觉性,并提供了一个看上去适当的讲解。它也让大家可以为我们的不足找到借口:我数学不好,不是我的错,你看,我天生就是右脑型的!但事实上,大家的认知技能遭到多种原因的影响,包含基因、成长环境、心态与练习和教育——这类都不可以被简单地归结为“右脑型”或“左脑型”。尽管认知功能的侧化可能对大家的个性或天生技能没显著影响,但它仍然对大脑的运作方法有深远的影响。比如,尽管每一个半球接收到和处置的信息一般通过胼胝体与另一半球共享,但这种共享并不是一直可能的。正如心理学家拉·费德梅讲解的那样:

“每一个半球内部的处置依靠于一个丰富、密集的连接互联网。连接两个半球的胼胝体对于纤维束来讲非常大,但与每一个半球内部的连接互联网相比,它很小。因此,从物理上讲,让两个半球完全共享信息或以完全统一的方法运行好像并不可行。而且,在不少状况下,让两半球各自独立运行其实是更聪明的选择。将任务分开并允许两半球独立工作并以不一样的方法处置同一问题,好像是大脑的一种好方案。

我最喜欢的一个发现源于一项实验,大家用形容词改变了同一个名词的意思。比如,词汇‘green book’(绿皮书)指的是一个具体的东西——也就是说,一个比较容易在脑海中形成图像的东西。然而,给出‘interesting book’(有趣的书)时,大家一般会想到书的内容,而不是其物理形式,因此同一个词变得愈加‘抽象’了。

大家想看看,对于一模一样的词汇,具体性差异会不会出现,与两半球是不是同样遭到具体性的影响。在这项实验中,大家发现……左脑对词汇组合的可预测性很敏锐。能与‘green’搭配的名词比与‘interesting’搭配的要少得多,当这类词汇第一呈现给左脑时,大脑活动反映了这一点。

然而,令大家惊讶的是,与‘interesting book’相比,右脑对‘green book’表现出更多与图像有关的大脑活动。因此,尽管左脑在语言处置方面显然尤为重要,但右脑可能在创造随着语言理解的丰富感官体验方面发挥了特殊用途……这也是阅读这样让人愉快是什么原因。”

换句话说,即便大家的大脑胼胝体完好无损,有时大脑仍然会表现得像是两个独立的实体——就像斯佩里的裂脑病人一样。更奇怪的是,直到人类历史上相对较近的时期,这种拥有‘两个意识’的状况可能在字面意义上是真实存在的。

据了解《二分心智的崩溃与意识的由来》是大卫·鲍伊最喜欢的书本之一。© The Bowie Book Club

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朱利安·杰恩斯(Julian Jaynes)在他1976年的著作《二分心智的崩溃与意识的由来》(The Origin of Consciousness in the Breakdown of the Bicameral Mind)中提出,距今约3000年,地中海青铜文明以前的年代,人类的正常心灵过去以“二分心智”的方法常见存在。两个半球作为独立的实体运作,“主导”的左脑产生想法并传达给“从属”的右脑,后者则服从并实行这类指令。

© Science | HowStuffWorks

依据杰恩斯的说法,这种二分心智讲解了古时候人类将思想和想法归因于缪斯或众神的观念。因为他们没办法意识到这类想法是来自他们自己大脑内部的,他们会将这类思想体验为听觉幻觉,并将它来源归因于外部——一般是超自然的来源。这种体验像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他们将内部产生的思想表现为听觉幻觉。事实上,精神分裂症、自闭症儿童和很多情绪障碍(包含抑郁和躁郁症)都与认知功能的不对称性显著变化有关[11][12]。比如,左脑更多与积极情绪有关,右脑更多与消极情绪有关,抑郁症病人总是左脑活动过多。而精神分裂症则与两半球活动的对称性降低有关。

© STLPR

不过,杰恩斯的理论并不意味着人类大脑过去物理上分裂过;古时候人类的神经结构与大家一模一样——包含胼胝体等结构。古人的心理图式使他们可以对状况做出反应、产生想法并采取行动,而不需要内省能力来深思这类想法并知道其内部起源。换言之,人类缺少元意识或自我意识。杰恩斯觉得,这种心理模式是古时候人类更简单的群体生活条件的产物,这类条件无需一个自省的、统一的心智来运作。只有当大家开始生活在更复杂的社会中,如城市国家,并开始进步书写时,大脑的两半才开始融合,形成了大家今天所知的统一的、自省的意识。 在杰恩斯理论的基础上,英国精神病理学家、哲学家伊恩·麦克吉尔奇斯特(Iain McGilchrist)更进一步,他觉得大脑的统一化和侧化已经过于偏向了一个方向——这对现代西方社会导致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 CBC

在他2009年出版的《主人与使者:分裂的大脑与西方世界的形成》(The Master and His Emissary: the Divided Brain and the Making of the Western World)一书中,麦克吉尔奇斯特觉得,不只两个半球功能不同,它们还以不一样的方法看待世界并推进不一样的伦理与价值观。譬如,左脑倾向于将复杂、微妙的主题,如伦理学,简化为简单的规则和标准,而右脑则可以更全方位地将世界视为互相联系的系统。麦克吉尔奇斯特指出,自古希腊以来,西方文明愈加遭到左脑思维的支配,这种思维推进了一种狭隘的、还原主义的宇宙观,这致使了大家很多现代全球性问题。尽管杰恩斯和麦克吉尔奇斯特的看法影响深远且广受青睐,但它们也招致了很多批评,很多神经学家、哲学家和历史学家觉得,这类理论和左脑/右脑的时尚心理学观念一样,过于简化并扭曲了大脑侧化这一复杂而微妙的事实,并且基于不靠谱的历史证据。无论怎么样,可以确定的是,正如苏格兰生物学家约翰·伯顿·桑德森·霍尔丹(J.B.S. Haldane)所言,人类的大脑不只比大家想象的更奇怪,而且非常可能比大家可以想象的更奇怪。

参考文献:

[1]pubmed.ncbi.nlm.nih.gov/3530216/[2]www.jstor.org/stable/24926082[3]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476153/[4]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0028393274900529[5]www.nytimes.com/1973/09/09/archives/we-are-leftbrained-or-rightbrained-two-astonishingly-different.html[6]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8300231/[7]www.nature.com/scitable/blog/student-voices/lefthand_man/[8]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8117406/[9]www.indianapolismonthly.com/longform/boy-with-half-brain-william-buttars/[10]pubmed.ncbi.nlm.nih.gov/23967180/[11]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0218831/[12]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8931527/

文/Gilles Messier

译/tim

校对/tamiya2

原文/www.todayifoundout.com/index.php/2024/09/are-people-actually-right-or-left-brained/

本文基于创作共享协议(BY-NC),由tim在利维坦发布

文章仅为作者看法,未必代表利维坦立场

Tags:大脑

热点排行
热门推荐
热门tag
迷走 促进细胞 傅敏 幼虾 社会工作 调味品 火烧 制品 长花 梦魇 银行卡 林秀怡 壮阳果 丹顶 您的 百果 祖山 早茶 工作时间 月中 口头禅 啤酒瓶盖 患肢 颈残 家里人 江门 风云 周锐 辨别 Cassie 关丛非 叶梢部 意大利 刘可颖 换货 熊童子 兰香子 草稿箱 碧血剑江华版 原生鱼种类 人工智能 白葡萄酒 音乐节 应急 收养人 溶存氧 薏米 力气 5G网络 余乐平 丁兰玉 手部 蒸梨 兼容 教师资格 账单 葡萄籽 海藻糖 马甲 房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