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啃书文库 - 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日常健康知识,百科知识大全

啃书文库 - 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日常健康知识,百科知识大全

啃书文库 > 生活 >

这 5 个行为你以为在休息,其实很耗精力!

www.hylvcai.com 2024-08-20 10:23 生活

对于卸下工作状况、拖着满身疲惫的身体走出公司大楼的你,任何事情能叫你休息休息、喘口气呢?吃一顿大餐?看一场电影?刷一会手机?睡一个懒觉?打一宿游戏?

有不少行为表面上看上去是在休息、放松,实质上却会消耗精力、损伤身体和败坏情绪,为大家的身心健康带来长久的伤害。

今天就来看看这 5 个容易见到的行为,以为在休息其实很耗精力。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1、睡眠过度:越睡越困倦

大家都知道,睡眠非常重要,睡眠就好比给大家的身体充电,不只能让大家恢复体力,同时还能让大家巩固记忆和修复心理。

反之,睡眠不足就等于电池没充满电,会让大家错过修复身心的机会,因而备感疲惫、精神不济、心烦意乱,久而久之,损伤身体健康,百害而无一利。

但,不少人不了解的是睡眠过度也会引发问题,就等于电池的电量已经满格,但仍源源不断地充能,或许会出现过热,甚至爆炸的可怕后果。

睡眠不足或睡眠过度,都是抑郁障碍非常重要的也是最典型的诊断标准之一。英国的一项大型调查发现,长期的过度睡眠与较低的智商水平、糖尿病、心脏病、阿尔兹海默病、抑郁症、不孕等疾病的高发病率有关。

不少人辛苦工作一周后,都会选择在周末睡个懒觉。但,睡醒之后并没感觉精力充沛,反而昏昏沉沉、头痛乏力,和宿醉的症状很相似,科学家称之为“睡醉”(sleep drunkenness)。大家在睡眠过度之后反而更疲劳,这是由于不健康的睡眠节律打乱了大脑中控制身体平时周期的生物钟导致的。

比如,你平时的生物钟是 6 点起床,7 点外出,8 点吃早饭,9 点就已经坐在办公室里敲击电脑。到了周末,你人虽然在床上躺着,但你的生物钟仍旧会在 6 点唤醒你身体里的每个细胞,让细胞同志们各就各位、各司其职。

也就是说,你看上去是在“睡懒觉”,其实是在“瞎空转”。原地空转的汽车轮胎损伤更大,同样的道理,躺床“瞎转”的消耗自然不少。

2、刷刷手机:越刷越焦虑

在大部分人看来,上网、刷手机可谓是“最好短效非处方类止痛剂”。特别是短视频,内容大多数都简单直白不费脑,配上曲调明快、步伐动感的“洗脑神曲”,加上短频快的闪屏和信息轰炸,带来了持续的、高强度的视觉和听觉刺激,引发大脑分泌很多的多巴胺,叫人沉浸在越看越刷,越刷越看的快乐体验中,再多的烦恼都能暂时抛诸脑后。

于是不少人,早上睡醒的第一件事是拿起手机,刷新一下朋友圈看看亲朋好友是不是更新了动态,再打开公众号看看自己是不是错过了什么重大新闻,然后才安心起床洗漱;晚上睡觉前,还要重复一遍同样的步骤。即便是通勤乘车、开会中场休息、上卫生间蹲坑等碎片时间,也要抽出手机 update 一下。

但其实,这种对大脑持续的、高强度的刺激,会渐渐拉高大脑对信息刺激的耐受阈限值,原本能叫你快乐一整天的“剂量”非常快就不再起效,你只能加强“剂量”以保持这种体验,或者由于被迫“戒断”而痛苦难耐,甚至影响你的情绪感受和行为模式。

除此之外,这种下意识地检查我们的社交软件的行为,已经进步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症候群,是一种弥散性的焦虑状况和行为表现,研究者将这种焦虑称之为错失焦虑症(fear of missing out,FOMO),它是指个体担忧自己缺席其他人有意义的历程而产生的一种弥散性焦虑,表现为渴望持续知道别人正在历程什么。

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用户拥有更高水平的错失焦虑症。这是由于伴随手机性能的强大,互联网社交媒介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叫人们随时随地能从巴掌大的手机里获悉别人的各种状况,进而增强了大家的错失焦虑。

而实证研究也表明,被动性社交互联网用行为容易引发个体进行向上社会比较,向上社会比较是个体重压的来源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社交互联网中大家自我表露的个人形象,还是互联网媒体极力宣传的理想形象,大部分都是依据模式化的美学标准而呈现的“似假似真”的完美体像,而这类信息都容易致使个体对我们的身体形象、生活近况产生消极态度。

很多实验研究与元剖析结果都表明,接触媒体中的理想形象或许会导致以下消极心理结果:减少大家的身体认可度、产生身体羞耻、焦虑、低幸福感、抑郁心理。

因此,假如发觉我们的形体焦虑愈加紧急,对我们的体型、外貌、衣品愈加不认可,那就要警惕是否刷太多手机、看太多短视频啦!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3、过度休息:越休越疲惫

就像不舒服时,大家的第一反应是“多喝热水”一样,在感觉非常累时,大家的第一选择是“多休息”。休息能迅速恢复体力、利于身体修复的事实是毋庸置疑的,当你感到疲惫或者生病时,无论是亲朋还是健康专业人士,都会建议你“多休息”。但,这个善意的建议总是会致使大家休息的时间过长。

长期休息不动弹更容易疲惫,特别是在精力充沛的时候忙忙碌碌不停歇、在精力不济的时候再长期休养生息如此走极端的生活模式,是慢性疲劳持续是什么原因之一。

有研究发现,当你染上病毒成人两性疾病时,休息得越多,6 个月后就会出现越多的症状;而白天休息时间过长则是致使睡眠模式紊乱的要紧原因。

也就是说,当你得了急性病或感染病毒时,短期休息才是正确的做法,保证充足睡眠的同时,可以在身体没不适的状况下做适当的、温和的运动,譬如散步。

总之,在平时生活工作中,劳逸结合的作息才能永葆活力,不要一味地埋头苦干,也不应该毫不节制地躺平摆烂。

4、打打游戏:越打越痛苦

对当代青年来讲,“电子游戏”已经是一种很容易见到的心灵避风港。工作一天累了,晚上回家玩两把对战游戏,刷一会“收菜”游戏,或者在“割草”游戏里面爽个痛快,岂不美哉?

从某种程度上讲,“电玩解压”的确成立。在日常,大家之所以会焦虑,总是是由于产生了对“万一出问题”的预判致使的。而游玩某些电子游戏会迫使玩家专注于当下的任务,先不去考虑将来或许会出现的问题,譬如《俄罗斯方块》和《我的世界》都是这样。

假如在休息时,用如此的方法和心态去打游戏,那当然会有很好的成效。但问题是,现在的不少游戏,不只不会让大家玩得高兴,反而大概导致大家“心态爆炸”,给大家带来更多的焦虑感。

譬如一些经济类游戏里面的“天梯”机制,玩家的每一场游戏都服务于一个更大规模的排名系统,而想参与其中的玩家当然会期望在这个系统中争取到更好的名次。如此的设计势必使得每一次竞技都没法聚焦于这场竞技本身,也会进一步把玩家的心态搞崩,致使玩家更容易出现冲动下的错误操作、针对于其他玩家的谩骂,与为了挽回输掉的分数,在恶劣心理下强行大幅度增加游戏时间。

即使没“天梯”机制,不少好强的玩家也由于过度在乎我们的战绩与胜率,致使容易产生“不赢一把不下线”“不 C 一盘不睡觉”的包袱。在高度专注、胜负心拉满、力求证明自我实力的心态影响下,恐怕没哪个还能记得刚开始打游戏的初衷:在休息中体验到乐趣。

类似的机制其实也会致使一些比较紧急的后果,譬如年初的一篇论文就发现,过长期游玩电子游戏会致使青少年患强迫症的概率提升,好像也说明了游戏在有时候非但不是休息,反而还是重压。

当然,现在的不少游戏还在通过不少其他方法来给玩家“施加重压”,而非提供快乐。其中值得警惕的套路包含而不限于:

1.限时活动。假如只有在某个时间节点才能玩到某个游戏内容,那打游戏岂不是成了需要专门卡时间参加的会议了?

2.盲盒抽卡。不少游戏道具不可以直接购买,而是只能从奖池中靠着概率抽取。虽然不少游戏有“保底”机制,但已经足够搞人心态。

3.每天打卡。假如限时活动需要你在特定时间上线,那每天打卡就是需要你每天都要上线报到。没错,跟上班打卡一样。

4.全采集收获。无论是皮肤、道具,甚至游戏实体周围,大家内心中“攒够一套”的诉求一直会作祟,而这也会致使失落感与焦虑感的出现。

这么看来,现在不少游戏玩家时不时会慨叹“不了解是人打游戏,还是游戏玩人!”也就不难理解了。由于从某个角度来讲,打游戏真的可能是件比上班还要累的事情。

5、吃吃喝喝:越吃越抑郁

在吃货圈中有一句至理名言,那就是:“没什么不高兴是一顿大餐解决不了的,一顿不可以,那就两顿。”作为一个吃货,美食是开心的源泉,同时也是缓解重压最迅速、有效的方法。

1

“快乐肥宅水”并不可以给你带来快乐

大部分人都了解,糖会刺激多巴胺的分泌,而多巴胺能给人带来愉悦感。但,大部分人都不了解,糖摄入过多,短暂的快乐不只会带来肥胖,还或许会叫你陷入抑郁。

2019 年有研究职员对涉及 37131 名抑郁症病人的 10 项观测研究进行了汇集剖析发现,饮用含糖饮料会增加好友们患抑郁症的风险:假如天天喝含糖量约 45 克的饮料,患抑郁症的风险就会增加 5%;假如天天喝含糖量约 98 克的饮料,患抑郁症的风险就会突增至 25%。

也就是说,“快乐肥宅水”并不可以给你带来快乐,却会给你带来一连串的麻烦。即使是无糖可乐也一样,由于无糖可乐中添加的人造甜味剂也会叫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2017 年一项关于人造甜味剂阿斯巴甜的研究综述指出,阿斯巴甜会增加强脑中的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会抑制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的合成和释放,同时还会增加强脑中的有害自由基。

2

油炸食品是赫赫有名的“情绪杀手”

油炸食品也是赫赫有名的“情绪杀手”。2011 年,一项以“抑郁症和脂肪是不是存在关联?”为研究主题,以 12059 名未发现抑郁症状的西班牙大学生为受试者,时长为 6 年的纵向研究发现,受试者饮食中摄入的反式脂肪越多,他们抑郁的程度就越高,患上抑郁症的风险也越高。

由此可知,离得远远的糖和油炸食品,不只能叫你健康,也能叫你快乐。

人是一种动物,休息是天性。但大家好像在休息这件事上运用了太多的创造力,以至于有些时候导致了似是而非的内耗型休息,结果越歇越累,身体没法舒缓,心理也得不到放松。

或许,大家真的需要考虑停下报复式的休息放松,让放肆吃、放肆睡、放肆玩,真的变成好美味、好好睡、好好玩。

参考文献

[1] 《疲劳自救手册:用认知行为疗法找回元气满满的自己》玛丽·伯吉斯

[2] 《饮食大脑》乌玛·奈杜

[3] 梁晓燕,郭晓荣,赵桐.(2020)短视频用对女大学生抑郁的影响:自我客体化和身体认可度的链式中介用途.心理科学,43(5),1220-1226.

[4] 李巾英,马林.(2019).被动性社交网站用与错失焦虑症:重压知觉的中介与乐观的调节.心理科学,42(4),949-955.

[5] McGonigal, J. (2015). SuperBetter: The power of living gamefully. Penguin.

[6] Nagata, J. M., Chu, J., Zamora, G., Ganson, K. T., Testa, A., Jackson, D. B., ... Baker, F. C. (2023). Screen Time and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Among Children 9–10 Years Old: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72(3), 390-396.

策划制作

责编丨林林

审校丨徐来

Tags:健康

热点排行
热门推荐
热门tag
木耳汤 纳税人 火流 木耳菜 肩关节 延庆 节日 这样做 摘除 万晨 周润发 主机 乐乐 蜜蜂 冻伤 泡腾片 梳理 首批 对话 刘万良 阿华田是什么 外墙 泡椒竹笋 王晶 蒜沫 吴文俊 大伯 香椿 初审 牛肉干 剧中 教堂 美术馆 POS机如何办理 胚胎 赫曼 活化石 长度 电脑netflix教程 志愿军 洗净 血虫 护心素影 头部 格局 梨止 项梁 自制冻疮膏 乌龟 冰结师 乐婴坊 教育部门 玛格丽特花 羽叶 济宁 三宮里緒 吴绍明 刘桂东 长假 高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