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书文库 > 科技 >
大伙了解中国最早的学校出现于何时吗?它们在当时是不是也被叫做“学校”呢?大家可以一块走进古人的“开学季”,探索一下他们念书的步骤与大家现代有什么不同。
古人“上学记”
中国的教育历史很悠久,早在夏朝就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到了商朝,称为“序”,到周成为“庠”(xiáng)。可是,夏商周时期的孩子们并非每人都可以去学校念书,官方所办的学校是只针对古时候贵族的孩子而设立的,这种学校叫“官学”。到了春秋时期,出现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位大教育家,他就是孔子。孔子在《论语》中记述道:“自行束脩(xiū)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脩”是肉脯,“束脩”就是10条干肉。孔夫子的学费则是十根腊肉,上交腊肉之后就能同意教育。由于孔子的这个做法,不少平民百姓的孩子也能上学了,由孔子所创立的这种学校就是“私学”。
清代画家刘权之笔下的《亿春书瑞册图》(家弦卷)部分,便描绘了一幅乡村私塾的场景。画中的茅屋内端坐着一位留着长胡须的老者,他的身份应当是这个学堂的老师,其余的孩童则围桌而坐,拿着书本,手舞足蹈仿佛在激情地演说些什么,也大概是在与老师讨论学问呢。视线转移到茅屋前,可以看到有一名身穿紫衫的学生匆匆赶来,手里还抱着一个绿色的包裹来见老师。大伙猜他包裹里装着的是什么呢?有人可能已经联想到了大家上文中所提到的“束脩”,看来这个孩子是来拜师的,而包裹里装的则是给老师的学费。画面左边也有着三名同样怀抱包裹的孩童交头接耳地谈论着什么,看来是到了开学季,他们几人携带“学费”一同来拜师学艺呀。只是紫衫孩童跑得比较快,先他们一步到达了目的地。往远方望去,透过明亮的大窗户,大家可以看到一名孩童正神情专注地抚琴,美妙的琴音仿佛已经穿过画纸,钻入了大家的耳朵。而琴艺就是古时候孩童的一定要学科目之一。古时候学校的科目和现在有非常大不一样,在孔子的教学期间需要学生学习“六艺”,指的主如果礼、乐、射、御、书、数。这就需要学生,第一不只会念书,还要懂音乐与舞蹈,第二居然还要会骑马射箭,可谓是能文能武。大伙感觉古时候孩童要学习的科目与你们目前所学的相比什么更难呢?
古人“文具大曝光”
新学期新征途,自然是少不能新文具。那样,古时候的学生在开学时又需要筹备什么文具呢?
在仇英的《村童闹学图》中,可以看见画面正中心,夫子捧书阅读的桌子上,就摆着很多的文具。最左边书卷下面,有一个书匣子。在书包还没创造之前,书匣子多用来收纳字画、笔墨纸砚等贵重文具,一般是使用香樟木、杉木等具备特殊香味的木材制作,为的是预防虫蛀。伴随年代的变迁,学子们无需再背负着沉重的行李书盒,而是替换成简单的布包,到了后期,慢慢演变为现在大伙手里的书包。画面中还可以看到书匣子旁边的一个笔筒,这个笔筒形状扭曲,里面居然还插了一株绿植。笔筒是中国古时候除笔、墨、纸、砚以外非常重要的文房用具,由于用便捷、造型简单,非常快便盛行起来。
在这笔筒旁边,便是大伙耳熟能详的一类文具。从左至右分别为笔洗(洗涮毛笔之用)、笔格(搁置毛笔之用)、水中丞(指水盂,置于书案上的贮水器)、笔掭(tiàn)(用于伺候笔墨浓淡的工具)。除去图中所展示的这类以外,古时候学生还备有砚滴,是专门用来在磨墨的时候,向砚池里滴水的器物。砚滴的造型多样,多采取动物神兽的原型制作,憨态可掬。至于画中夫子手里的戒尺,则是古时候私塾老师用以责罚学生的板子。伴随时间的流逝,戒尺所象征的惩戒渐渐与私塾一同淡出大家的记忆。但作为学生,大家心中要常存一把是我们的“戒尺”,辨识可行之道与不可逾越之界。
古人“考试大冒险”
考试,对大家来讲是学习阶段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古时候的学子们也是一样。
明代著名画家仇英,创作了一幅生动描绘古时候考试放榜场景的《观榜图》。这幅画不只叫人们看到了古时候科举考试的风貌,还让大家感觉到画面中心有不少人,他们都在看一张大榜,它被贴在显眼的地方,像是官府的外墙,这张大榜上写的是什么呢?原来是他们考试的成绩!画面里有急忙赶来的学子,还有大家簇拥在榜单前,或焦急地探寻我们的名字,或欣喜若狂地庆祝我们的成功,或暗然神伤,让人搀扶着同意落榜的现实,还有旁观者,他们或是好奇,或是在为别人感到开心或遗憾。再将视线向后移,街道上还有焦急跑来的学子。在古时候,放榜那天可是个大日子,场面特别庄重,很多考生和他们的家人、朋友会聚集在榜单前,探寻自己或亲人的名字。对于高中的学子,家人一开心,可能就会摆上几桌好菜,庆祝一番,或者放放鞭炮,让大伙都了解这个好消息。那样大伙了解古时候学子的考试是哪种吗?
古时候的科举考试对那时候的念书人来讲尤为重要,是学子成为国家官员的必经的道路。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就像打开了一扇大门,让那些不是出身贵族家庭的念书人也有机会通过我们的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每一个朝代科举考试的内容都会有的小小的变化,就像大家每一个学期的课程都会有所不同。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里非常重要的考试内容是“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这类书里包括了不少关于做人做事的智慧和道理,是古时候学子们需要精通的。五经分别为《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这五本书涵盖了诗歌、历史、礼仪、哲学和政治等多个范围,是古时候学子们深入学习的重点。
在层层的选拔中,院试是科举考试的起点,通过这个考试的人就获得了“秀才”的称号。秀才们经过院试的洗礼后,就能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了,乡试考中的人被叫做“举人”,而考得最好的那位,会得到一个特别的称号--“解元”,就像大家目前考试的1、。之后,举大家将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会试,因士子会集京师参加考试,故名。考中的人被叫做“贡士”,而1、则会被叫做“会元”,这就像是在一次全国性的比赛中获得了冠军。最后,贡士们将参加最高等级的考试--殿试。这个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可以说是科举考试的巅峰。考中的人被叫做“进士”,这是古时候念书人的最高荣誉。进士中的1、,被叫做“状元”,是所有考生中最耀眼的明星。紧随其后的2、是“榜眼”,3、是“探花”,他们同样享有极高的荣誉。古时候人考中进士将来,他们的仕途便开始了。
孙金燕 张雨珂 孟明月
- 上一篇:揭开叶绿体蛋白转运“马达”之谜,国内科学家开启光合用途的“新钥匙”
- 下一篇:没有了
猜你喜欢
- 2024-02-23 孟子与孔子并称为
- 2024-02-21 三孔景区导游解说如何预约 三孔景点导游图
- 2023-09-26 2023曲阜孔子六艺城新生入学免费活动
- 热点排行
- 热门推荐
-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