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啃书文库 - 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日常健康知识,百科知识大全

啃书文库 - 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日常健康知识,百科知识大全

啃书文库 > 医学 >

“医”说就懂丨夏秋之交防中暑,全面迎战“秋老虎”

www.nieuyj.com 2025-08-14 16:35 医学

立秋已过,我们将迎来金秋时节;同时,也将迎来一年一度的升学季。值夏秋交替之际,气温波动较大,需特别注意防暑降温。根据我国气候特点,每年8月下旬至9月中旬,副热带高压再度掌控我国大部分地区,形成特有的“秋老虎”气候。此期间高温、湿热天气将持续发威;气象数据显示:35℃以上高温天数显著增多,午后雷阵雨将频发,湿度将居高不下,这些都将导致人体出汗不易蒸发,进而极易引发中暑情况。特别是老人、儿童及户外工作者,更需加强防护措施,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烈日下;同时新入学的大学生将迎来入学军训,更要注意合理安排作息,多饮水,保持室内通风,预防中暑的发生。

中暑发生的原因。

中暑主要是由于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产热与散热功能失衡,导致体内热量积聚过多,无法及时散发。中暑发生的原因很多,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常见原因:

体感温度飙升。当气温达35℃,且相对湿度大时,人体实际感受温度可达45℃以上。因湿度饱和,汗液蒸发效率会降低50%左右,人体散热机制就会出现严重受阻。对于正常人体来说,一旦出现体感温度飙升,将导致体温特别是核心温度迅速上升,进而出现中暑。

生理适应能力下降。经过夏季持续高温,一般情况下人体汗腺功能都会出现部分衰减,正常人衰减约30%,故核心体温调节能力减弱。有学者研究发现,相同高温环境下,9月中暑者核心体温上升速度较7月快1.2倍。随着生理适应能力下降,人体对环境适应能力出现不足,并且初秋时节,人体对骤变气候的适应能力尚未完全调整,尤其新入学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均处于适应期,更易受高温影响出现中暑。

认知盲区导致出现中暑。有学者调查,约65%的民众因早晚温差(日均温差达8-12℃)误判“入秋不热”,导致防晒、补水等措施减少,进而出现中暑情况高发。根据疾控人员统计显示,秋老虎期间中暑发生率反比盛夏高2倍,学生军训首周为事故高峰。因此,提高公众对“秋老虎”危害的认知至关重要。学校、社区应加强防暑知识科普培训,提醒民众科学应对高温、高湿环境。特别是军训期间,教官应密切关注学生身体状况,及时调整训练强度,确保安全。同时,家庭和军训单位也应备足防暑降温用品,营造凉爽舒适的环境,共同筑牢防暑防线。

紫外线隐匿伤害:根据气象部门资料,入秋以后紫外线指数较夏季明显下降,但是仍维持在一个相对高度,户外工作者或军训学生长时间暴露在烈日下,紫外线强烈照射,体内热量不断积累,难以有效散发;另外,长时间暴露在日光下,会出现皮肤灼伤累积效应,可破坏热调节中枢,进一步出现体内热量积累导致体温调节失衡,增加中暑风险。

防护措施不到位:部分人群忽视防晒、补水等措施,导致体温调节系统超负荷,加剧中暑风险。此外,饮食不当也是诱因之一。高脂高热量食物会增加体内热量产生,加重消化系统负担,影响散热,同样增加中暑风险。因此,建议清淡饮食,多摄入富含水分和电解质的果蔬,以助体内热量平衡。同时,避免剧烈运动,适时休息,确保充足睡眠,增强身体抵抗力。

识别高危人群,提前精准防护

精准识别高危人群,提前准备防护方案,尤为重要。特别体质的人群,譬如老年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应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定期监测其健康状况,提供个性化防暑指导。对于军训学生群体,以及户外高强度的劳动者,应加大宣传力度,普及防暑知识,提高全民防范意识。

军训学生群体

军训学生群体,由于体能消耗大、环境适应能力相对弱,更需细致关怀。教官应合理安排作息,避免高温时段高强度训练,并配备充足饮用水及防暑药品。组织大学新生军训的学校应设立临时医疗点,以便及时处理突发状况,确保学生安全度过军训期。教官要定期进行防暑知识培训,掌握急救技能,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迅速应对。同时,学校应组织防暑讲座,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形成全员参与的防暑网络。

对于大学生新生军训,建议推行“50+10”防护法则:每训练50分钟,强制阴凉处休整10分钟;另外,尽量避免11:00点到15:00点时段进行正步、长跑等高强度项目。同时,训练过程中,军训教官应密切关注学生反应,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如果学生出现心慌、头晕等症状时,教官要及时监测学生体温和心率变化,发现异常立即采取降温措施。建议训练场所配备便携式降温设备,如冰袋、风扇等,随时为学生提供降温支持。学校可以在训练场所增设遮阳棚,提供阴凉休息区,确保学生有充足时间恢复体能。

户外劳动者(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快递员)

户外劳动者由于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更易中暑。户外劳动者应配备防晒帽、透气工作服及便携式降温设备,确保自身安全。如果天气预报出现高温预警时,尽量调整工作时间,避免午后高温作业;同时,进食绿豆汤等清凉饮品,增强体力。对于建筑工人和环卫工人,建议定期开展防暑降温知识培训,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对于户外劳动者生命体征监测至关重要,建议作业时佩戴智能手环,当血氧饱和度95%或心率130次/分钟自动报警;及时脱离高温环境,必要时送医。

老年群体

老年群体由于体温调节能力减弱,更易中暑。家属应密切关注其身体状况,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家中常备清凉饮品和防暑药品。社区可组织防暑讲座,提供健康咨询,定期上门探访,确保老人安全。同时,建议配备智能温控设备,实时监测室内温度,及时调整环境,保障老人舒适生活。

慢性病患者

慢性病患者一般体质较弱,在高温天气下需特别小心,家属应定期监测其健康状况,避免外出暴晒。对于其慢性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提供上门医疗服务,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照顾。同时家中应备有降温设备,如空调、冰垫等,创造适宜的室内环境,降低中暑概率。

中暑症状识别与急救时效

先兆中暑(黄金处置窗30分钟)

前面提到的高危人群,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强烈口渴、头晕眼花、心率100次/分、体温正常或<38℃,意识清楚,初步判断为先兆中暑。应该立即采取以下措施: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散热,饮用含盐的凉水或含盐的清凉饮料,用冷水或冰袋敷头颈部。若症状未缓解,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在等待期间持续监测生命体征,避免病情恶化。

轻度中暑(黄金处置窗15分钟)

如果高危人员出现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呕吐不止、体温38-40℃等症状,应考虑轻度中暑,需要立即采取如下急救操作:冰水浸湿毛巾擦拭大血管区(腋窝/腹股沟/腘窝),或将其直接泡到冰水中,快速降低体温;同时可以口服补液盐兑凉水口服。

热射病(黄金处置窗10分钟)

如果高危人员出现以下情况:无汗、意识模糊、抽搐、体温40℃等,应立即采取以下急救操作:立即拨打120并报告:“疑似热射病”,遵循“降温第一、转运第二”原则,用冰袋包裹四肢大血管(禁止擦拭胸腹部),或是冷水浸透全身衣物(水温20-26℃),或是将其直接泡到冰水中(水温20-26℃,避免使用酒精擦浴)。如果已出现昏迷,保持侧卧以防窒息。

日常饮食防暑措施

对于高危人群,建议饮食上多摄入清淡、富含水分的食物,如西瓜、绿豆汤等,帮助体内降温。可以参考防暑三宝食谱:西瓜200g(92%水分+番茄红素抗氧化);黄瓜300g(96%水分+硅元素强化血管);绿豆汤500ml。

作者:靳红义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急诊科 副主任医师

审核:陈威 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 急诊科 主任医师

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Tags:健康防暑降温秋老虎高温中暑

热点排行
热门推荐
热门tag
卵叶杜鹃 家庭 腿部 新苑 亲戚 玩法 万石岩 铁圈 魔杖 白族 蒲月是几月 糊底 吴卫东 益阳 木叶子 肉馅和蔬菜 行政审批 扶贫监督部门 昏厥 樱花虾 允许 标志性 仇冬生 荔枝蝽 孔洞 汤匙 社会工作 纹瓣 闪送员 中谷爱美 拔牙 青筋 山桃花 坐地铁 选项 木氏 任勇 遮瑕 濑户早妃 防晒 夏秋 面条 专项整治 桃花妆容 尿频 木炭 电脑装扮教程 荔枝性 安全使用燃气 终止妊娠 解惠清 分辨 严鹏 茶系 鳝鱼 浴缸 英语 糊味 东方学校 简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