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书文库 > 医学 >
立秋已过,我们将迎来金秋时节;同时,也将迎来一年一度的升学季。值夏秋交替之际,气温波动较大,需特别注意防暑降温。根据我国气候特点,每年8月下旬至9月中旬,副热带高压再度掌控我国大部分地区,形成特有的“秋老虎”气候。此期间高温、湿热天气将持续发威;气象数据显示:35℃以上高温天数显著增多,午后雷阵雨将频发,湿度将居高不下,这些都将导致人体出汗不易蒸发,进而极易引发中暑情况。特别是老人、儿童及户外工作者,更需加强防护措施,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烈日下;同时新入学的大学生将迎来入学军训,更要注意合理安排作息,多饮水,保持室内通风,预防中暑的发生。
中暑发生的原因。
中暑主要是由于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产热与散热功能失衡,导致体内热量积聚过多,无法及时散发。中暑发生的原因很多,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常见原因:
体感温度飙升。当气温达35℃,且相对湿度大时,人体实际感受温度可达45℃以上。因湿度饱和,汗液蒸发效率会降低50%左右,人体散热机制就会出现严重受阻。对于正常人体来说,一旦出现体感温度飙升,将导致体温特别是核心温度迅速上升,进而出现中暑。
生理适应能力下降。经过夏季持续高温,一般情况下人体汗腺功能都会出现部分衰减,正常人衰减约30%,故核心体温调节能力减弱。有学者研究发现,相同高温环境下,9月中暑者核心体温上升速度较7月快1.2倍。随着生理适应能力下降,人体对环境适应能力出现不足,并且初秋时节,人体对骤变气候的适应能力尚未完全调整,尤其新入学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均处于适应期,更易受高温影响出现中暑。
认知盲区导致出现中暑。有学者调查,约65%的民众因早晚温差(日均温差达8-12℃)误判“入秋不热”,导致防晒、补水等措施减少,进而出现中暑情况高发。根据疾控人员统计显示,秋老虎期间中暑发生率反比盛夏高2倍,学生军训首周为事故高峰。因此,提高公众对“秋老虎”危害的认知至关重要。学校、社区应加强防暑知识科普培训,提醒民众科学应对高温、高湿环境。特别是军训期间,教官应密切关注学生身体状况,及时调整训练强度,确保安全。同时,家庭和军训单位也应备足防暑降温用品,营造凉爽舒适的环境,共同筑牢防暑防线。
紫外线隐匿伤害:根据气象部门资料,入秋以后紫外线指数较夏季明显下降,但是仍维持在一个相对高度,户外工作者或军训学生长时间暴露在烈日下,紫外线强烈照射,体内热量不断积累,难以有效散发;另外,长时间暴露在日光下,会出现皮肤灼伤累积效应,可破坏热调节中枢,进一步出现体内热量积累导致体温调节失衡,增加中暑风险。
防护措施不到位:部分人群忽视防晒、补水等措施,导致体温调节系统超负荷,加剧中暑风险。此外,饮食不当也是诱因之一。高脂高热量食物会增加体内热量产生,加重消化系统负担,影响散热,同样增加中暑风险。因此,建议清淡饮食,多摄入富含水分和电解质的果蔬,以助体内热量平衡。同时,避免剧烈运动,适时休息,确保充足睡眠,增强身体抵抗力。
识别高危人群,提前精准防护
精准识别高危人群,提前准备防护方案,尤为重要。特别体质的人群,譬如老年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应列为重点保护对象,定期监测其健康状况,提供个性化防暑指导。对于军训学生群体,以及户外高强度的劳动者,应加大宣传力度,普及防暑知识,提高全民防范意识。
军训学生群体
军训学生群体,由于体能消耗大、环境适应能力相对弱,更需细致关怀。教官应合理安排作息,避免高温时段高强度训练,并配备充足饮用水及防暑药品。组织大学新生军训的学校应设立临时医疗点,以便及时处理突发状况,确保学生安全度过军训期。教官要定期进行防暑知识培训,掌握急救技能,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迅速应对。同时,学校应组织防暑讲座,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形成全员参与的防暑网络。
对于大学生新生军训,建议推行“50+10”防护法则:每训练50分钟,强制阴凉处休整10分钟;另外,尽量避免11:00点到15:00点时段进行正步、长跑等高强度项目。同时,训练过程中,军训教官应密切关注学生反应,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如果学生出现心慌、头晕等症状时,教官要及时监测学生体温和心率变化,发现异常立即采取降温措施。建议训练场所配备便携式降温设备,如冰袋、风扇等,随时为学生提供降温支持。学校可以在训练场所增设遮阳棚,提供阴凉休息区,确保学生有充足时间恢复体能。
户外劳动者(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快递员)
户外劳动者由于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更易中暑。户外劳动者应配备防晒帽、透气工作服及便携式降温设备,确保自身安全。如果天气预报出现高温预警时,尽量调整工作时间,避免午后高温作业;同时,进食绿豆汤等清凉饮品,增强体力。对于建筑工人和环卫工人,建议定期开展防暑降温知识培训,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对于户外劳动者生命体征监测至关重要,建议作业时佩戴智能手环,当血氧饱和度95%或心率130次/分钟自动报警;及时脱离高温环境,必要时送医。
老年群体
老年群体由于体温调节能力减弱,更易中暑。家属应密切关注其身体状况,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家中常备清凉饮品和防暑药品。社区可组织防暑讲座,提供健康咨询,定期上门探访,确保老人安全。同时,建议配备智能温控设备,实时监测室内温度,及时调整环境,保障老人舒适生活。
慢性病患者
慢性病患者一般体质较弱,在高温天气下需特别小心,家属应定期监测其健康状况,避免外出暴晒。对于其慢性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提供上门医疗服务,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照顾。同时家中应备有降温设备,如空调、冰垫等,创造适宜的室内环境,降低中暑概率。
中暑症状识别与急救时效
先兆中暑(黄金处置窗30分钟)
前面提到的高危人群,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强烈口渴、头晕眼花、心率100次/分、体温正常或<38℃,意识清楚,初步判断为先兆中暑。应该立即采取以下措施:迅速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散热,饮用含盐的凉水或含盐的清凉饮料,用冷水或冰袋敷头颈部。若症状未缓解,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在等待期间持续监测生命体征,避免病情恶化。
轻度中暑(黄金处置窗15分钟)
如果高危人员出现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呕吐不止、体温38-40℃等症状,应考虑轻度中暑,需要立即采取如下急救操作:冰水浸湿毛巾擦拭大血管区(腋窝/腹股沟/腘窝),或将其直接泡到冰水中,快速降低体温;同时可以口服补液盐兑凉水口服。
热射病(黄金处置窗10分钟)
如果高危人员出现以下情况:无汗、意识模糊、抽搐、体温40℃等,应立即采取以下急救操作:立即拨打120并报告:“疑似热射病”,遵循“降温第一、转运第二”原则,用冰袋包裹四肢大血管(禁止擦拭胸腹部),或是冷水浸透全身衣物(水温20-26℃),或是将其直接泡到冰水中(水温20-26℃,避免使用酒精擦浴)。如果已出现昏迷,保持侧卧以防窒息。
日常饮食防暑措施
对于高危人群,建议饮食上多摄入清淡、富含水分的食物,如西瓜、绿豆汤等,帮助体内降温。可以参考防暑三宝食谱:西瓜200g(92%水分+番茄红素抗氧化);黄瓜300g(96%水分+硅元素强化血管);绿豆汤500ml。
作者:靳红义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急诊科 副主任医师
审核:陈威 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 急诊科 主任医师
封面图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 上一篇:做了近视手术 ,视力是不是肯定都能达到1.0?
- 下一篇:没有了
猜你喜欢
- 2025-08-13 做了近视手术 ,视力是不是肯定都能达到1.0?
- 2025-08-13 科学家发现长寿新突破口,Klotho蛋白让小鼠延寿20%
- 2025-08-12 “医”说就懂丨只需三步,轻松应对焦虑
- 2025-08-12 “最温柔的癌”也别掉以轻心!关于甲状腺癌,这些知识要知道
- 2025-08-12 茶科普 | 茶多酚的发现与研究历程【茶多酚健康系列Ⅰ】
- 2025-08-11 醋吃多了,会导致骨质疏松?真相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
- 2025-08-10 水果吃多了,竟会导致脂肪肝?真相是……
- 2025-08-09 股票行情快报:水井坊(600779)8月8日主力资金净卖出698.61万元
- 热点排行
- 热门推荐
-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