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书文库 > 餐饮 >
1、吃粽子历史渊源:粽,属“籺”的一种,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古人以柊叶、箬叶或菰芦叶包裹稻米(或黍)煮成,尖角,如心之形,曰糉(粽)。节日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的传统风俗。《山海经.南山经》:凡鹊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糈用稌米,一壁,稻米、白莹为席。粽刚开始是作为端午节拜神祭祖的贡品;到了晋代时已经普及到全国各地并被正式定为端午节庆食物。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2、吃粽子演变:粽子,也称“角黍”、“筒粽”等。“粽”字本作“糉”,历史上跟粽子沾边儿的文字记载,最早大概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将之讲解为“芦叶裹米也”。
(1)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则明确提到了“角黍”一词:“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
(2)晋代时,粽籺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5月5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3)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4)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个时候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前卫。
(5)明清两代,粽子成了吉祥食品。清 屈大均《广东新语》:“5月自朔至5日,以粽心草系黍,卷以柊叶。”相传,那时凡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在赴考场前,要吃家里特意给他们包的“笔粽”,样子细长非常像毛笔,谐音“必中”,为的是讨个口彩。
(6)到今天,每年5月初,中国百姓家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猜你喜欢
- 2024-03-06 吃粽子由来
- 2024-03-01 粽子晚上煮好了可以在锅里焖一宿吗 粽子晚上煮好了可以在锅里焖一宿吗
- 2024-02-06 端午节挂葫芦是用柳树枝挂吗 北方端午节为何要插柳条挂葫芦
- 2024-02-06 端午节古诗大全屈原写 端午节古诗大全屈原写的是什么
- 2024-01-19 端午节祝福语2021
- 2024-01-10 20235月初五端午节高速是否免费
- 2024-01-07 为何端午节要吃粽子
- 2024-01-02 4种简单的粽子包法
- 热点排行
- 热门推荐
-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