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啃书文库 - 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日常健康知识,百科知识大全

啃书文库 - 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日常健康知识,百科知识大全

啃书文库 > 餐饮 >

素食者“厌肉”,犹如杂食者对吃人肉的恶心程度

www.yuedaijia.com 2025-06-27 16:36 餐饮

在一次朋友聚餐上,你点了一份蘑菇意面,而坐在你对面的那位朋友却刚刚切开了一块五分熟的牛排。就在餐盘中肉汁渗出的瞬间,你感到一阵莫名的不适,甚至本能地想把头扭向一边。

许多素食者都有类似的体验。他们并非只是口味不合那么简单——而是对肉类产生了接近生理性恶心的强烈反应。更令人震惊的是,来自英国的一项心理学研究发现,这种对肉类的厌恶,竟与杂食者面对“食人肉”、“排泄物”等刺激物时的反应不相上下。

素食者对肉类有生理性厌恶(图片来源:作者使用AI生成)

为什么有些人觉得吃肉如同吃尸体?又为什么我们面对某些食物会产生本能的抗拒?如果我们能理解这些厌恶反应背后的心理机制,或许不仅能更好地理解素食者的内心世界,也能更科学地看待人类饮食行为的演化与调节逻辑。

人类如何决定“不吃什么”

地球上潜在可食用的物质成千上万,但人类真正纳入餐桌的种类却极其有限。这并非偶然,而是我们在数百万年演化中形成的一套选择与回避的系统。美国心理学家Paul Rozin 与 April Fallon 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人类之所以拒绝某些食物,通常出于以下四种心理机制:不适当、危险、难吃、恶心。

这些机制帮助我们在面对丰富又可能致命的食物环境时做出快速判断,避免潜在风险:

· 不适当:指某物虽然理论上可被摄入,但被文化或认知框架视为“非食物”。比如:纸张、泥土、蜡烛、母乳、宠物毛等;

· 危险:源自对食物中毒风险的警惕,例如不吃有毒蘑菇、不生食海鲜或腐败食物;

· 难吃:是对不愉快味觉或触感的自然反应,比如人们普遍不爱吃苦瓜、纯柠檬汁、生茄子等;

· 恶心:最强烈、最情绪化的一种拒绝,涉及到对食物来源、污染性的深层排斥,例如排泄物、人肉、死动物的肉等。

在这套模型中,难吃是一种感官不悦,而恶心则是认知-情绪的全面拒斥。你可能因为不喜欢香菜的味道而挑出它,但你绝不会容忍哪怕一滴粪水滴入饮料中,即使那杯水看起来和以前一模一样。

科学家认为,这些拒绝机制构成了杂食者困境下的应对策略。作为杂食动物的人类,既拥有广泛摄食的能力,又必须警惕来自植物毒素、肉类病原体的双重威胁。因此,我们演化出一套既依赖感官,又依赖联想与判断的复杂体系来筛选可以吃的东西。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四类拒绝机制中,恶心尤其特殊——它不像难吃那样能被轻易适应和训练改变,而往往带有文化和心理上的深层根源。

科学家如何测试“恶心”?素食者与杂食者的心理镜像实验

要想科学地比较素食者与杂食者在面对不同食物时的情绪反应,研究人员需要设计一套严谨而精妙的实验。在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心理学家布置了一场食物测试,招募了两类人群:一类是对肉类表示排斥、以素食为主的群体共252人,另一类则是饮食无特殊限制的杂食者共57人,作为对照组。

实验中,研究者向受试者展示了11张图片,涵盖四类食物:熟肉(如鸡肉、猪肉、牛肉)、常见但有些人不喜的蔬菜(如洋葱、橄榄、茄子、甜菜)、文化上普遍令人作呕的物质(如人肉、狗肉、粪便),以及一张中性对照食物(面包)。每位参与者被要求设想必须吃下一口图中的食物,然后根据直觉回答一系列问题,例如“你是否讨厌这食物的味道或口感?”、“哪怕完全尝不到这食物,你是否也会因为它的存在而拒绝整道菜?”、“想到要吃它是否让你感到恶心、作呕?”等等。

研究者向受试者展示的图片(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这些问题背后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机制:其一是难吃,即对味道、质地或气味的本能厌恶;其二是恶心,这是一种情绪性的拒绝,往往基于对食物本质、来源或潜在污染的认知与联想。

通过这些系统化的问题设计,研究者不仅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愿意吃某种食物,更能精准判断他为什么不愿意吃,是味觉层面的排斥,还是心理-情绪层面的拒绝。这套分析框架,最终帮助科学家绘制出一张食物厌恶反应图谱,为理解饮食背后的情绪机制奠定了基础。

“拒肉”反应与“吃人肉”的恶心程度相似

实验结果带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发现,素食者对肉类的厌恶反应,与杂食者面对“人肉”、“粪便”等典型恶心物质时的反应高度相似。从心理机制上来看,这种反应不是源于味觉上的“不好吃”,而是基于对污染、死亡和道德越界的强烈排斥——正是恶心在起作用。

研究者将受试者对每种食物的反应归纳为五个维度:味道、外观、对食物进入体内的排斥感、对食物来源的心理拒绝,以及即使食物看不见、尝不到,哪怕一点点也会污染整道菜的想象污染效应。对于肉类,素食者在这五个维度上都给出了与人肉几乎一致的高强度负面评分;而对于蔬菜,虽然也有人不愿意吃,但主要集中在味道维度,其他认知维度反应较低。

更具体地说,素食者在面对熟鸡肉、牛排和猪肉时,不仅表示不会吃,还表现出一种几乎本能的排异感,他们不仅不愿将这些食物放入口中,甚至对其存在于盘中、与其他食物接触都感到难以忍受。这与杂食者看到“排泄物”、“尸体”时的反应如出一辙。

此外,研究者还探索了是哪一类“恶心”情绪最强烈地驱动了对肉的拒绝。在三种恶心维度中,“核心恶心”得分最高,体现为“想到吃这食物就反胃”、“哪怕不吞下去也无法忍受”等反应。这是一种与病原体防御机制相关的情绪,在进化中可能帮助人类避免摄入被感染的尸体或腐肉。而“动物提醒恶心”和“道德恶心”也在部分参与者中出现,表明在某些情况下,肉类还会唤起对死亡的恐惧,或对杀生行为的道德愤怒。

总结

我们常以为素食者拒绝吃肉是因为口味清淡、信仰限制。然而,科学研究告诉我们,这种拒绝反应并非简单的“个人选择”,而是一种强烈的、类比于面对“人肉”与“尸体”的生理性恶心。

理解这一点,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加尊重不同的饮食选择,也揭示了人类如何在食物多样的世界中划定“可吃”与“不可吃”的心理边界。我们不必赞同所有人对食物的态度,但有必要认识到,在你眼中再寻常不过的一块鸡腿,在别人看来,可能就像“同类相食”一般难以接受。

参考文献:

[1]Becker, Elisa, and Natalia S. Lawrence. Disgust and distaste–Differential mechanisms for the rejection of plant-and animal-source foods. Appetite (2025): 108033.

[2] Fallon, April E., and Paul Rozin. The psychological bases of food rejections by humans. Ecology of food and nutrition 13.1 (1983): 15-26.

策划制作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出品丨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Denovo科普团队(杨超 博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会会员)

审核丨樊春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Tags:素食者恶心情绪食物拒绝机制进化心理学

猜你喜欢

热点排行
热门推荐
热门tag
邋遢 乐禧汇 早期教育 病毒 点击进入 鲳鱼 芥菜 Yui Fujishim 烟花秀 打骂 烤橘子 红白锦鲤 扫盲日 月子 粽叶 计算法 黑松露 珊瑚沙 陆生动物 集成电路 长势 临江 拳王 口诀 佟依馨 呋喃 冲服 电鳗 沙腊子 总重量 刘贤 苹果树 电钻 全国计算机 芦苇叶 冯清 奖励机制 柚子性 长春市 税务局 些饮料 兄弟 宿便 动物 陶粒 翻炒 坏处 底料 苏轼 里脊肉 杨旎奥 权属 五色糯米饭 粉掌烂根之 平武 条法 行走 郁药 煎剂 竞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