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书文库 > 名人 >
在中国江南的“浙”里,有一座以“嘉”为“兴”的历史文化名城,江河湖海汇流于水网平原。
河湖深流,江腾海沸,潮奔浪涌,水文化滋养出一大批通古贯今、融通中外的名士大家,造就风华绝代的人文璀璨。
今天,我们一起沿着这条水脉与文脉的“江河湖海”,探寻“两个文化”源远流长之地是何以文化兴嘉的――
解码嘉兴千年名人群像基因
浙江一万年历史长卷,嘉兴书写了七千年。
先民马家浜人就在一片湖泽平原上刀耕火种,开启了江南地区人类历史的序幕。
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嘉兴“六田一水三分地”,是浙北平原的“江南粮仓”“鱼米之乡”,河网密度为全国之冠。
浙江以境内八大水系之首的钱塘江(之江)为名。嘉兴东临大海,南倚钱塘,北负太湖,西接天目之水,京杭大运河纵贯全境。
“江河湖海”四水汇流,奔涌不息的水脉,在吴根越角的嘉禾大地上流淌了千年,南北文化在此交融,内陆与海洋文明于此碰撞,淬炼出一条以“通”与“融”为经纬的文脉,绵延不绝。
古有干宝、顾况、陆贽、吴镇、项元汴、袁了凡、朱彝尊等,近有张元济、王国维、李叔同、茅盾、徐志摩、丰子恺、巴金、张乐平、陈省身、谭其骧、朱生豪等,今有金庸、步鑫生、余华……
一大批影响中国的名士大家如潮涌,在“两个文化”根与魂的激荡下,揽江河湖海之形胜,融南北中外之文明,炼“坦荡如水、胸怀如海、激情如潮”之品格,汇入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璀璨长河。
大河奔流,融汇南北之韵
一条大运河,穿过古城嘉兴的千年时空。
它生生不息,形成以嘉兴城为中心的运河骨干水系,以“八水抱城”的姿态,沟通辖内县市、古镇、村落,梳理着城市的发展脉络;
舟楫千年,塑造运河古城的地域风貌,哺育城市往昔的繁华和荣光,也浇灌着嘉兴文化的根脉。
2521年前,“五月,于越败吴于��李”,嘉兴第一次以文字被记录于《春秋》,吴戈越剑,点燃三次发生在嘉兴境内的��李大战的烽火。
吴越争霸中,“百尺渎”从嘉兴出发,开启沟通太湖与钱塘江最早的联络水道,此时,嘉兴有了开挖运河的历史。
吴根越角的嘉兴,融合“婉约吴”和“刚烈越”,数千年来,内“剑”外“箫”,雕琢着嘉兴人的性格。
如大多数嘉兴人一般,译莎巨匠朱生豪有着温文尔雅的外表,却又有一颗至情至性、坚韧内敛的心。
他以“为民族争气”的朴素爱国精神,以32年的短暂生命,译出莎剧31部半。
战火中,他屡经“译稿初毁”“译稿再毁”,反复重译,贫病交加,至死不渝。
他替中国翻译界完成了一件艰巨的工程,曹禺称其“功绩奇绝”。
历史的滚滚洪流,推动着文化的合流,水流淌过的地方,人们逐水而生,文明便生了根。
秦皇的战车驱使着蛮荒之地的嘉兴,首次进入全国地图,南迁的中原人来到越地,中原礼乐文化融入吴越的水;
隋开大运河,贯通南北,嘉兴以舟为马,跨长江,通淮河,连黄河,直入中原,真正打入全国市场,成为南来北往的重要节点。
特别是两次衣冠南渡、世族名门大批南迁,南北交融成为嘉兴文化燎原的东风。
晋代“四方贤士大夫避地江南者甚众”,“顾、陆、朱、张”等名门大族在嘉兴生根发芽;
宋代“衣冠人物遍东南”,名门世家在嘉兴开枝散叶,至明清孕育璀璨的文化名人,嘉兴文化开始走到全国前列。
中国古代民间收藏第一人项元汴,生活在明中后期的嘉兴,他以天籁阁藏尽半部中国书画史而著称。
项氏是扈跸南渡的世家,诗书传家,是“五世进士”“三世五进士”的科举世家,被晚明艺坛领袖董其昌称为“七叶贵盛”。
“我本江南人,能说江南美”,国学大师王国维出身盐官世代书香的安化王氏,本是琅琊王氏后人。
先祖在“靖康之难”后,随皇室南迁,落地盐官,从此成为江南人。
大运河乘风踏浪,一座座特色市镇应“运”而生。
桑禾遍野,衣食海内,机杼之声不绝,成就了嘉兴“繁华竞逐”的市镇经济,也成为文化绽放的丰饶温床。
在古镇乌镇,少年茅盾的琅琅书声打破晨光。这位中国现代文学泰斗自幼深受崇尚西学的父亲影响,父亲逝后,饱读诗书的母亲接过教育重任。
他既学“四书五经”,也涉猎西学新读物。“漫长的岁月和迢迢千里的远隔,从未遮断我的乡思”,茅盾骄傲地介绍自己“可爱的故乡”是两省三府七县交界处的水陆要冲,那里“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
1934年,茅盾翻新老屋,改建茅盾书斋,不承想,影响了一个常来看书的少年,这就是写出《从前慢》的木心。
“从前慢”的生活,也磨砺着小镇青年丰子恺的文化气质。
“你尽管浅斟细酌,迟迟回船歇息”。他“走了五省,经过大小百数十个码头,才知道我的故乡石门湾,真是一个好地方……”生于石门古镇的丰子恺,少年失怙,是母亲教他待人接物求学立身的大道。
“夜来明月照高楼,楼下的水门汀映成一片湖光。各处房栊里有人挑灯夜读,伴着秋虫的合奏”――那抹清幽的书香,伴着他成长。
“这条运河南达杭州,北通嘉兴、上海、苏州、南京,直至河北”,他搭着船,顺着四通八达的水道离开家乡,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湖水静流,厚泽崇文之邦
“七里一纵浦,十里一横塘”,与水共生的嘉兴历经多次屯田。
每次屯田都是嘉兴人顺应天时,对水脉的梳理与雕琢,是人与水的千年棋局。
南湖、汾湖、东湖……嘉兴几乎各县市都有湖,一座座湖泊如城市的眉目,镶嵌于运河水网。
河湖之水灌溉农田,养育一方,成就灯火万家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也浇灌着嘉兴的农耕文明,塑造着嘉兴人的心魂。
“耕读传家”传袭于名门世家的家风,镌刻在嘉兴人的骨血里。
“古人耕必曰力耕,学必曰力学。”隐居家乡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农学家张履祥将“耕读相兼”的言论写在《训子语》中;
被陈寅恪称为“近世通儒”的沈曾植和爱国民主人士沈钧儒都出自耕读为务、书香传家的嘉兴沈氏。
清代诗人查慎行、“现代诗歌第一人”穆旦和武侠文宗金庸都是查氏“明星”。
查氏是康熙亲题的“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
明代有进士28人,清代有进士16人,以康熙“一朝十进士,兄弟三翰林”彪炳中国科举史册,这离不开他们“耕读为务”“读书为本”的门楣家风。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蜿蜒绵长的嘉兴文脉,如水潺潺。
一座座藏书楼临水照影,如同文明的灯塔,彰显着嘉兴人崇文厚德的性格。
王店曝书亭竹影摇曳,回荡着清代诗人朱彝尊的吟咏;
“世业耕读”的海盐张氏,涉园藏书传承三百年,绵延十一世。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在数代书香的浸润下,嘉兴从科举之荣走到文化之兴。
《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的全国名人1800人,嘉兴就占了80余人。
清代浙江共出进士2800多人,嘉兴就有695人。
近现代史上,沈曾植、张元济、蒋百里、王国维等文化大师多出自藏书世家。
嘉兴藏书家独具开放的藏书态度,不仅孕育了张元济、蒋复璁这样的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开拓者,也让嘉兴成为全国图书馆发祥地之一。
嘉兴人对文化有着执着的虔诚,他们一次次收购散失在坊间的善本古籍,哪怕是抗战时期,张元济等人也在战火中抢救典籍,如蒋复璁所言,“或者与家庭传统有关”。
“虽三家之村必储经籍”的古谚,道尽嘉兴人崇文重教之风,这份虔诚,不仅使嘉兴成为科举的膏腴之地,也成为近代教育的厚土。
百年名校秀州中学走出译莎巨匠朱生豪,更走出“微分几何之父”陈省身、两弹元勋程开甲等十余位享誉现代科技的院士。
陈省身9岁时跳级考入秀州中学。回忆跳级缘由,他甚是骄傲,“做过《笔算数学》的习题的人,应付数学考试,自觉裕如”。
这就是世界级数学家最初的数学启蒙,来自父亲陈宝桢。
这位晚清秀才,如当时嘉兴许多知识分子一样,重视教育,开明地为孩子进行西学启蒙。
陈省身血脉里保存着一脉相承的崇文重教因子,一生参与创建了三个数学研究所,蜚声世界时,回到祖国任教研究,亲自担任嘉兴学院名誉院长。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中国名校校史上留下嘉兴校长的身影。
“清华之父”曹云祥,改办清华学校为大学,一手推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设立,其父曹子实创办的博习书院是东吴大学的前身;
劳乃宣在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都担任过校长;
褚辅成从小学到大学,一生创办十余所学校,希望以教育开启民智。
嘉兴人重视教育,也重视教科书。
民国教育史第一套以及影响力最大的教科书,分别由嘉兴人陆费逵、张元济策划编写。
南湖是嘉兴人赖以灌溉的水利工程,也是文人们心中的田园,润泽着悠远的文脉。
“日日湖水上,好登湖上楼”,大唐长寿诗人丘为,给挚友王维骄傲地念叨惬意的南湖闲居生活,与王维长安送别时的想象不谋而合,“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祖籍嘉兴的巴金,也不忘那湖水,他在自己的文中注释,说“我是嘉兴人”,江南的柳树,投影于波中。每次回四川老家过年,除夕的年夜饭上总有一道叫“烟雨楼”的菜,不允许下箸,要留到初五才能回锅再吃,以此怀想嘉兴,不忘根。
“最妙的是摇橹的声音,橹一摇,水便起了一种声音,这是很有节奏,不急不徐,不高不低,并且很幽雅的。这种声音至今还留在我耳边……”
“愿化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巴金的温暖与柔情带着嘉兴人勤善和美的内敛底色,如湖水般平和而坦荡。
明代思想家袁了凡,写出“中国第一善书”《了凡四训》,劝人积善改过;
丰子恺先生画尽人间情味,渡人向美向善,怀着水乡人的宁静仁厚与对万物和谐的深沉向往,和恩师李叔同合作《护生画集》,对生命充满悲悯。
运河水悠悠千载,南湖波平如镜,却于无声处听惊雷。
104年前,一个大党从南湖红船起航,杰出的南湖女儿王会悟,是见证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红船卫士,为中共一大的成功举行作出了重要贡献。
她见证了“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看见他们承载四万万同胞的深切企盼,把1921年盛夏的闷热,演绎成气壮山河的惊雷巨澜。
这从烟雨中起航的红船,承载起开天辟地的伟业,在嘉兴这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开启了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源远流长的新篇章。
“两个文化”深吮运河与湖泽的养分,如水利万物,吐纳古今,交融四方,百川于激荡间多元共生,生生不息,浇铸着嘉兴文化的根与魂。
江海汇流,激荡新潮之鸣
“只见远处一条白线,在月光下缓缓移来。蓦然间寒意迫人,白线越移越近,声若雷震,大潮有如玉城雪岭,自天际而来,声势雄伟已极。大潮越近,声音越响,真似百万大军冲锋,于金鼓齐鸣中一往无前。”
金庸在小说《书剑恩仇录》中,将海宁钱塘江大潮的磅礴气势写得淋漓尽致。
1916年农历八月十八,孙中山偕夫人宋庆龄等到海宁盐官观潮,叹为奇观,后亲笔写下“猛进如潮”四个字。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1957年农历八月十八,毛泽东来到盐官观潮,挥毫泼墨抒豪情。
潮来如万马奔腾,排山倒海。正是这样的钱塘怒潮,淬炼出嘉兴人勇立潮头的激情和担当。
嘉兴历史上从来不缺勇立潮头、猛进如潮的弄潮者身影。
嘉兴治水名家辈出,尽显人与水斗争、与水共生的勇气和智慧――
五代吴越王钱�H在盐官以“石囤木桩法”筑“钱氏捍海塘”,直到清代鱼鳞石塘才驯服肆虐的潮患;
清代陈潢发明“测水法”,科学治水,成就治黄“五大功”;
“中国连拱坝之父”汪胡桢面对佛子岭水库连拱坝工程的技术封锁,带领工人完成4000多项革新;
钱正英自学成才,终成一代“治水女帅”。
嘉兴自古良港林立。
市志载,三国时,孙权曾在吴淞江口造艨艟巨船青龙舰航海。
两宋时,中国开启历史上的大航海时代,在地方和港口设立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类似于现在的海关。
当时,全国设市舶司及市舶务的有11个地方,其中华亭、青龙、上海和澉浦四处都在嘉兴辖内。
澉浦杨氏三代在宋元时期打造海上贸易传奇,最远到过波斯湾。
他们的第一次越洋远航,比郑和下西洋整整早了100多年。
“元四家”之一的吴镇,出身嘉兴最早的航海家族之一义门吴氏。
他的父亲吴禾随父航海,号称“大船吴”。
乍浦港作为“浙北门户”,宋元时期已是海上丝路重要节点。
232年前,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乍浦港商船将《红楼梦》带入日本长崎,开启红学海外传播史。
嘉兴水路四通八达,近代又较早修通了铁路,与上海等大城市往来便利。
钱塘江在嘉兴东面的杭州湾汇入东海,江与海的碰撞,激荡出嘉兴人的开放胸襟。
清末,大批嘉兴画家奔赴上海,成为海派艺术中坚。
以嘉兴蒲华等为代表的海上画派,海纳百川、熔铸中西。
近代东学西渐的浪潮中,许多嘉兴名人如李善兰、王国维、茅盾、丰子恺、徐志摩、张乐平等,得风气之先,主动融入,走出嘉兴,有的还走向海外。
国学大师王国维是最早吸收西方文化并能运用西方哲学、文艺思想、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少数有成就的学者之一。
中国现代出版第一人张元济,引进西学典籍如潮水涌入,主持的商务印书馆是亚洲领先的出版机构。
李叔同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是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油画的先驱之一,他也是中国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艺术家。
近代,席卷全国的革命风潮,嘉兴人也走在前列。
清末的维新变法中,出现了沈曾植、张元济、沈钧儒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人物。
蒋百里、龚宝铨、褚辅成等嘉兴人,在辛亥革命光复浙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沈雁冰、沈泽民等一批进步知识青年积极奔走,传播科学与民主思想,走在了新文化运动的前列,也是中共早期党员。
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始人之一沈钧儒、九三学社主要创始人褚辅成、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陈巳生,都是嘉兴人,嘉兴成为爱国民主人士的摇篮。
在中国现当代的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也有很多嘉兴人的卓越贡献。
中国近代科学先驱李善兰,与传教士合译科学著作,被誉为中国科技翻译第一人,命名的许多汉译数学名词沿用至今,他创立的李善兰恒等式是中国近代史上唯一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数学公式。
“微分几何之父”陈省身,一生为数学鞠躬尽瘁;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功臣屠善澄,是中国人造卫星工程开拓者之一……
嘉兴籍院士48位,密度在全国地市级城市中名列前茅。
嘉兴文脉如江海浩荡,代有才人弄潮浪涌,家国入怀。
文学巨匠茅盾用文学革命书写了现代中国,生命最后的阶段捐出25万元稿费设立茅盾文学奖,激励后人赓续当代文学。
新月诗魂徐志摩,在大家熟知的浪漫和诗情背后,还是一个执着于寻梦的爱国青年,怀有强烈的家国情怀。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武侠泰斗金庸把中国人骨子里的侠义精神升格为家国情怀。
余华作品被翻译成50多种语言,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
有一次两个法国小男孩问余华是不是可以给他们写两个中国字。
“这是我第一次在国外签名,当然我没有写自己的名字,我写下了‘中国’。”
余华说,“我只要写作就是回家。”这个家是嘉兴的海盐。
嘉兴江海交响,持续激荡着嘉兴人的开放基因与创新潮涌,成为“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的嘉兴注脚,也回应着红船精神。
结语
千川江海阔,风好正扬帆。
从干宝的志怪到余华的《活着》,从李善兰的科学翻译到陈省身的“沃尔夫数学奖”,从陆贽的清廉贤德到茅盾“革命一家人”的家国大义……
当钱塘潮、运河桨、南湖雨、东海风际会于嘉禾大地,嘉兴的“通江达海”从未局限于地理,而是升华为一种精神气象――
如运河水的包容,融汇四方交汇的文明;如南湖水的沉静,滋养耕读传家的文化;
如钱塘潮的勇毅,激荡弄潮争先的精神。
如嘉兴其名:嘉木成林,容天下英才;
兴潮如歌,奏时代新声。
以水为魂的嘉兴人,终将在红船精神与江海气魄的交响中,汇入时代奔腾的大江大河,抵达更浩瀚的蓝海。
记者:邓钰路 陈苏
- 上一篇:中国首富十大排名,中国首富排行榜2025年最新原创
- 下一篇:没有了
猜你喜欢
- 2025-06-21 本地零售度过“最热618”:近850个品牌在美团闪购翻倍增长,活跃本地商户近百
- 2025-06-20 传奇今生×大广赛全国校园巡讲完美收官 青春创意与国货美学的时代交响
- 2025-06-12 假日消费新意浓�D�D古尔邦节假期新疆消费市场一线观察
- 2025-06-11 串珠成链的票根经济
- 2025-06-07 丹江湿地鸟翩跹
- 2025-05-09 “成都是什么味道”解锁消费新场景里的城市密码
- 2025-04-30 低空飞行新体验 眉山文旅再升级
- 2025-04-26 银发族与Z世代齐驱 AI赋能中国出境游市场升级
- 热点排行
- 热门推荐
-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