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啃书文库 - 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日常健康知识,百科知识大全

啃书文库 - 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日常健康知识,百科知识大全

啃书文库 > 生活 >

一只水母 + 一只水母 = 一只水母

www.jinxiuxiu.com 2024-10-24 13:26 生活

出品:科普中国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编者按:为解码生命科学最新奥秘,科普中国前沿科技项目推出“生命新知”系列文章,从独特的视角,解析生命现象,揭示生物奥秘。让大家深入生命世界,探索无限可能。

2023年,在城仓圭美国海洋生物实验室里,科学家注意到水箱里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栉水母个体。

图1 独一无二的栉水母个体

(图片来源:Mariana Rodriguez-Santiago)

它的体型比其他栉水母都大,而且它居然有两个嘴!城仓圭推断,它是否由两个受损的栉水母在不经意间合体而成的?

淡海栉水母(Mnemiopsis leidyi),也称为海核桃,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大西洋和黑海的浮游生物,以其透明的身体和发光的栉板而著称。它们的身体呈椭圆形,约为手掌大小,整体透明,带有微微的彩虹色光泽。

图2 淡海栉水母

(图片来源:ocean)

栉水母身体两侧有八排纵向排列的栉板,由很多纤毛组成,当这类纤毛摆动时,会折射出漂亮的彩虹光。它们的顶端有两个感官器官,称为顶器,用于感知水流和重力。它们通过栉板的摆动进行游动,看着就像在水中发出光芒。

为了验证合体的看法,研究职员从不一样的地址、不一样的时间采集了十只淡海栉水母,并将这类个体分为多组进行实验。每组由两个个体组成,科学家们切下它们的部分叶状结构,并将这类切割的叶片对接在一块,然后用解剖盘固定过夜。

第二天,当科学家们检查这类个体时,他们惊喜地发现其中有九组成功融合,它们的切口边界已经渐渐消失,上皮和中胶层完美地连接在了一块,仿佛它们从未被分开过。整个合体过程大约持续了12到18小时。

神经系统居然也融合在了一块?!

在合体后,科学家们对这类栉水母进行了进一步察看。为了验证它们是不是真的合二为一,研究团队对其中一个叶片进行了机械刺激,整个融合体都表现出了惊吓反应,轻微地颤抖了一下,这意味着两个栉水母的神经系统也达成了整理。

图3 遭到刺激的合体水母

(图片来源:Kei Jokura)

这种惊吓反应是一种典型的神经反射,由栉水母的神经互联网控制。当一个叶片遭到刺激时,信号通过神经互联网传递到整个融合体,致使全身的肌肉缩短和反应。这表明,融合后的神经系统已经有效地协同工作,使得两个原本独立的个体可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反应。它们不再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一个共享信息的整体。

为了更好地知道融合过程,研究团队进行了延时成像。在刚开始的一小时内,两个栉水母的叶片运动是完全不同步的,但让人惊讶的是,在一个小时后,它们的运动渐渐同步了。两小时后,95%的叶片运动已经完全同步,仿佛它们心有灵犀。

图4 图中显示了六次独立移植实验中叶片同步率的变化状况。

灰色线表示单次实验的结果,蓝色线表示平均值。可以看到,在移植开始后的刚开始20-40分钟,同步率较低,但伴随时间的推移,同步率显著提升,在 100-120分钟时达到95%,这说明融合后的栉水母渐渐达成了生理和行为的同步。

(图片来源:文献1)

这种现象叫人联想到一些科幻作品中的神经同步设定,如角色们通过神经互联网达成共享意识和协同作战的设定。

消化系统也融合在了一块!

不止是神经系统,研究职员还想看看它们的消化系统是不是也发生了融合。

研究团队给合体后的栉水母喂食了带有荧光标记的卤虫,并通过显微镜察看食物颗粒的移动。有了荧光标记,科学家可以在显微镜下明确地看到食物颗粒的运动路径,验证两个消化系统是不是真的达成了功能上的整理。

图5 图中展示了标记为荧光的卤虫颗粒在栉水母消化系统中的移动状况

(图片来源:文献1)

卤虫(Artemia)是一种小型甲壳类动物,体型一般只有几毫米长,大约和一粒米差不多大小,与人类食用的虾类有肯定的亲缘关系。它们是同一大类的甲壳纲,但体型较小,一般不会直接作为人类的食物。栉水母以浮游生物为食,卤虫正是它们的典型食物来源之一。

科学家们惊讶地发现,食物颗粒可以在两个消化系统之间传递,从一个个体的消化道进入另一个个体的消化道,说明它们的消化系统也是功能上整理的。

图6 研究职员通过察看荧光标记的卤虫怎么样在这类管道间流动,证明了两个栉水母个体在合体后,消化系统也达成了功能上的整理。

(图片来源:文献1)

然而,研究职员也发现,两个肛门的排泄时间并不同步,这表明某些功能仍然是独立的。或许这是融合初期的征兆,或者是它们保留了一部分各自的独立性,以应付不确定的环境变化。

淡海栉水母可能没办法进行异体辨别

城仓圭的研究团队意识到,淡海栉水母可能缺少一种叫做“异体辨别”的机制。对于大部分动物来讲,异体辨别是一种保护机制,它们可以用来辨别和排斥“非自我”组织,以预防被外来个体侵占。

在人体器官移植的过程中,正是由于存在这种强烈的异体辨别机制,人体的免疫系统会将移植的器官视为“外来入侵者”,从而产生免疫排斥反应。这也是为何人类在进行器官移植时需要很匹配的供体,与在手术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以预防排斥反应的发生。

但栉水母好像没这种能力,这或许是由于它们在自然环境中不太可能与其他个体长期维持紧密接触。自由生活的栉水母更关注怎么样在广阔的海洋中一个人存活,因此它们进化出了更为简单的“合作”机制,而非拒绝机制。

不止栉水母,其他生物也能“合体”

其实,不止栉水母,在自然界中,有很多其他生物也展示了类似的合体现象。

管水母就是其中之一。世界上最大的巨型管水母(Praya dubia),其长度可达到约46米,比蓝鲸还要长。

图6 管水母

(图片来源:Smithsonian Magazine)

它事实上并非单一的个体,而是由无数个叫做“水螅体”的小型生物组成的群体。这类水螅体各司其职,一同组成了完整的生物体。每一个水螅体都有特定的功能,比如捕食、消化、繁殖或运动。这类不一样的水螅体互相合作,保持着整个群体的存活。

另一个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海绵。海绵是一类很古老的生物,它们也具备融合的能力。在2016年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当两个基因相近的钙质海绵(Clathrina aurea)个体接触时,它们的细胞可以相互融合,最后形成一个更大的个体。

图7 钙质海绵

(图片来源:oeco)

研究发现,海绵具备一种原始的免疫系统,可以用来辨别“自己”和“非自己”(基因是不是相同),从而决定是不是进行融合。这种异体辨别机制与人类的免疫排斥反应相似。通过这种方法,海绵可以扩大我们的存活空间,同时保持遗传上的同质性。这种融合方案能够帮助它们更好地适应环境。

回到大家的栉水母,它们是现存后生动物中最早分支的一类,它们的神经互联网与其他动物完全不同,但却可以达成复杂的行为整理,这为大家提供了关于神经系统怎么样演化的宝贵线索。

在自然界中,合体不止是生物间的巧妙协作,更是生命进化中的奇迹之一,它展示了生命怎么样通过合作而非角逐,突破个体的局限,获得更大的存活优势。

(注:文中拉丁文部分应为斜体)

参考文献:

1. Jokura, Kei, et al. Rapid physiological integration of fused ctenophores. Current Biology 34.19 (2024): R889-R890.

2. Padua, André, et al. Fragmentation, fusion, and genetic homogeneity in a calcareous sponge (Porifera, Calcarea).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Zoology Part A: Ecological Genetics and Physiology 325.5 (2016): 294-303.

Tags:水母

热点排行
热门推荐
热门tag
瓶栽 体种 雪莲 拜登 卫生 配送员 两个 登山 阴挺 松土除草 地黄 养尸地 乌蒙 冯开诚 开盘 长城长多少米 刘德彬 盆栽观 肝性 旅顺 大梁 鹿角 鲜杏 甲沟炎 尺度 pro版 倒春寒 嗜盐 延迟 Sana Nakajim 白芍药 冲泡 刘小天 何荣峰 食物量 佛堂 花露水 降温 胶水 电子书 新买 橄榄树 南丁格尔 于锦 维生素C片 蛋白酶 教练 香菜 狗狗问答 糖精 蟹心 大丰 倪志亮 Riko Aoki 侯建国 白点 芥子气 祝福 生菜 痛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