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书文库 > 生活 >
近年来,一些职业索赔人借用投诉平台、来电来访等方法恶意举报,使企业苦不堪言、监管部门疲于应付,既损害了企业权益,挤占了维权途径,又占用了社会资源、扰乱了市场秩序。
为此,日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颁布的《市场监管部门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举措(2024年版)》(以下简称《重点举措》),将依法规制职业索赔行为作为要紧内容。《重点举措》强调,要依法规制职业索赔行为,对借助投诉举报牟取不正当利益、侵害经营者合法权益、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要从严审察,准确把握投诉受理范围、举报立案条件等。要结合违法行为性质、情节、社会风险程度,综合考虑影响法律推行成效的原因,科学确定处罚类型和幅度,坚持过罚相当原则和比率原则。
依法规范牟利性“打假”
恶意职业索赔行不通了
事实上,社会各界呼吁规范“职业索赔”的声音此前就已引起国家层面的看重。
2019年5月到2019年9月,中央接连3次发文表态,打击通过恶意举报非法牟利的行为:
网络情人节,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大食品安全工作的建议》,其中提出“对恶意举报非法牟利的行为,要依法严厉打击”。8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进步的指导建议》,需要切实保护平台经济参与者合法权益,打击以“打假”为名的敲诈勒索行为。“依法规范牟利性‘打假’和索赔行为。”9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大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指导建议,也透露类似的信息。
为什么对规范“职业索赔人”这一群体行为的呼声日益高涨?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统计,2023年共监测2.4万个“职业索赔人”发起73万件索赔投诉,其中以食品为由的恶意投诉就有22万起。以打假为名、行牟利之实的职业打假人,会对营商环境导致负面影响,其风险不可小觑。
针对牟利型职业打假团伙化、专业化、规模化的趋势,《重点举措》强调要“依法规制职业索赔行为”。这表明,监管部门已将职业索赔与正常索赔进行区别并加大管理。
依据《重点举措》规定,要依法发挥惩罚性赔偿对紧急违法行为的社会监督用途。通过夹带、调包、造假、篡改产品生产日期、捏造事实等方法骗取经营者赔偿或者敲诈勒索的,不适用惩罚性赔偿,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移送公安机关依法处置;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借助投诉举报牟取不正当利益、侵害经营者合法权益、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要从严审察,准确把握投诉受理范围、举报立案条件等。强化投诉举报云数据大全剖析,探索跨地域、跨范围通报协作、并案处置、并案告知等。
严格落实标签标识、说明书、宣传材料等缺陷不适用惩罚性赔偿的规定,健全具体规范手段,细化列明不影响产品服务水平且不会对买家导致误导的缺陷范围。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对于经营主体和社会公众常见关注的恶意索赔、职业索赔采取《重点举措》的上述举措,有益于提高执法的质效,稳定经营主体预期,激起市场活力和创造力。同时,这也意味着职业打假人被戴上了“紧箍咒”。
细化处罚事情范围标准
坚持过罚相当比率原则
“拍黄瓜”虽是一道“家常菜”,此前却一度成为“职业打假人”最爱举报的项目。究其缘由,是由于“拍黄瓜”之前是食品监管中“冷食类食品、生食类食品”的特殊类目,需要办理专门的食品安全许可,需要饭店拥有高于5平米的制作凉菜的专间。国内餐饮行业中有不少小经营主体,海量小饭店没条件设置冷食制作专间,这让部分“职业打假人”嗅到了“商业机会”。
据公开报道,有人在一年内以“无证拍黄瓜”为由向1000多家餐厅提出高额索赔。类似这种“借黄瓜打假”的行为占用了企业、执法机关不少精力和公共执法资源。
为此,《重点举措》规定,颁布食品安全违法行为首违不罚清单和食品安全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清单。指导地方拟定健全首违不罚、轻微免罚、减轻处罚清单,依法细化不予处罚、减轻处罚事情范围和标准。坚持宽严相济,对于违法行为轻微并准时改正,没导致风险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对于第一次违法且风险后果轻微并准时改正的,可以不予行政处罚。对于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风险后果的,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当事人有证据足以证明没主观过错的,不予行政处罚……
除此之外,为适应食品经营安全的新形势,解决食品经营安全范围的新问题,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还修订《食品经营许可审察通则》(以下简称《通则》),提出优化食品经营许可需要。以新修订的《食品经营许可和备案管理方法》为基础,在简化食品经营许可程序等方面进行拓展,《通则》针对“拍黄瓜”“泡茶”等简单制售安全风险较低的食品,明确可以在保障食品安全的首要条件下适合简化设施设施、专门地区等审察内容,并在食品经营许可证副本中标注简单制售,明确设置专间或专用操作区的具体情形,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打造便民利企营商环境。
打击、规范“职业索赔”乱象只不过表象,其目的还在于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打造和维护秩序井然、公平规范的市场秩序。
为此,《重点举措》提出,要进一步健全行政执法裁量权基准。坚持过罚相当原则和比率原则,指导地方健全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坚持政治成效、社会成效、法律成效相统一,对食品小作坊、小摊贩、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主体的处罚,要结合违法行为性质、情节、社会风险程度,综合考虑影响法律推行成效的原因,科学确定处罚类型和处罚幅度,防止“小过重罚”“类案不同罚”。研究拟定市场监管范围执法办案指南,对容易引发争议的范围加大分类指导。加快打造和推行市场监管范围案件指导规范。
健全机制畅通举报途径
发挥“吹哨人”监督用途
规制职业索赔行为不代表摒弃社会监督,依法、依规进行打假、索赔、维权,在市场上也能起到社会监督的好导向。市场监管部门多次提出鼓励“吹哨人”举报,畅通投诉举报途径,依法发挥惩罚性赔偿对紧急违法行为的社会监督用途。
2021年8月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财政部对姥爷布了《市场监管范围重大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暂行方法》(以下简称《暂行方法》),重点对食品、药品、特种设施、工业商品水平安全四个涉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范围的重大违法行为“亮剑”。
《暂行方法》规定,举报市场监管范围重大违法行为,即举报涉嫌犯罪或者依法被处以责令停产停业、责令关闭、吊销(撤销)许可证件、较大数额罚没款等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奖励金额最高可达100万元。
据悉,此次《暂行方法》的颁布,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成立后初次对举报奖励机制进行修改,旨在更好地服务市场监管体制改革,提高监管执法和消费维权效能,保证法律法规推行的严肃性。
2024年9月初,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网站又发布了《市场监管总局 财政部关于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内部举报人举报推行奖励的通知》,对于“内部举报人”的有关权益给予了全方位而细致的保护:内部举报人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提供的食品水平安全违法行为线索,是违法行为隐蔽性强、风险程度大、社会干扰广的,或防止重大食品水平安全违法行为发生、消除重大食品水平安全隐患、帮助查处重大食品水平安全违法犯罪案件的,负责调查处置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在征得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赞同的状况下,可适合提升奖励标准。每起案件的举报奖励金额上限按上述《暂行方法》有关规定实行。
- 上一篇:锦上珠的养殖办法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 下一篇:没有了
猜你喜欢
- 2024-09-11 全生命周期口腔保健专家建议父母要帮助和监督儿童培养口腔卫生习惯
- 2024-01-19 12317是什么部门 12317主要受理什么
- 2023-08-19 小孩讲脏话老师如何教育 小孩爱说脏话家长老师该如何解决
- 热点排行
- 热门推荐
-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