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书文库 > 科技 >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普及是达成革新进步的要紧基础性工作。”为帮助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科协科普部联合光明网推出“院士高档科普”栏目,邀请各范围院士就国内当下热门科技问题给予权威解答,服务引导更多科技工作者提高科研科普能力,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高,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科普力量。#千万IP创科普
说起恐龙,我想不少小朋友和大朋友都会双眼一亮。恐龙,这种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约1.6亿年的古老生物,到今天仍然以其独特的魔力吸引着大家的目光。霸王龙、三角龙、梁龙……这类名字如雷贯耳,它们不止是恐龙中的明星物种,也是大家科普教育中的常客。
其实,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明星”。我小时候的明星不是恐龙,而是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他的理论改变了大家对宇宙的认知。遭到他的影响,我从小就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尽管后来我没成为物理学家,而是成为一名古生物学家,但我发现,古生物学同样是一个充满挑战和乐趣的范围。
研究恐龙,事实上就是研究进化论或生物演化。进化论是一个尤为重要的科学理论,它帮助大家理解生命的由来和生物多样性产生的过程。在2005年,《科学》(Science)杂志列出了人类需要解决的125个科学难点,其中就包含恐龙为何灭绝、恐龙为何会长得这么大等关于生物演化的问题。这类问题不只要紧,而且很有趣,它们引领着大家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
作为一名古生物学家,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探寻和研究恐龙化石。化石是恐龙过去存在的直接证据,它们记录了恐龙的形态、生活习性与它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然而,探寻恐龙化石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大家翻山越岭、克服各种困难。
大家的足迹遍布新疆、辽宁、内蒙古和云南等地。在这类地方,大家常常在戈壁沙漠、荒山野岭中探寻恐龙化石。在新疆的戈壁滩上,大家常常顶着40多度的高温,在岩石中一点点地搜寻化石的踪迹。那种汗流浃背、筋疲力尽的感觉到今天记忆犹新,但每当发现一块新的化石时,那种喜悦和激动又让我忘记了所有些疲惫。
探寻化石的过程充满了未知和挑战,但正是这类未知和挑战激起了大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有时,一些看上去不起眼的线索或许会引领大家发现要紧的化石。记得有一次,我的一个学生在野外考察时,发现了一块小小的骨头碎片。这块碎片后来经过仔细研究,被确觉得一种新恐龙的化石。这个发现不只丰富了大家对恐龙多样性的认识,也让大家愈加坚信,只须用心去探寻,总会有意料之外的收成。
在探寻化石的过程中,大家还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恐龙三明治”。这是一种特殊的化石保存方法,岩石中夹着一层又一层的化石。通过研究这类化石,大家推断出1.6亿年前的新疆并不像目前如此干旱,而是一个充满河流和沼泽的湿润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恐龙和其他动物留下了丰富的化石记录。
恐龙化石不只能告诉大家恐龙的样子,还能揭示它们的生活习性。譬如,大家在新疆发现了一种叫作难逃泥潭龙的恐龙。通过化石中的化学信号,大家推断出这种恐龙在小的时候喜欢吃肉,但长大后却变成了素食者。这种食性变化的现象在恐龙中并不罕见,它反映了恐龙适应环境的能力。
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大约1.6亿年,期间历程了无数次的演化和变迁。它们的演化过程很复杂,但其中一些要紧的转折点却深深地影响了地球生物的多样性。
其中,恐龙向鸟类的演化是一个尤为重要的过程。你可能不了解,鸟类其实是从一类小型恐龙演化而来的。这个看法刚开始由英国科学家赫胥黎在1868年提出,当时并没得到广泛的认同。然而,伴随愈加多的化石证据被发现,这个看法渐渐被科学界所同意。
在国内辽西区域,科学家们发现了很多带羽毛的恐龙化石,这类化石为恐龙向鸟类的演化提供了要紧的证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中华鸟龙。中华鸟龙是一种小型的猎食性恐龙,它的身上覆盖着原始的羽毛。大家发现的北票龙则是一种愈加奇特的恐龙,它是一种植食性的恐龙,但像中华鸟龙一样,身上也有原始羽毛,不过形态愈加复杂。这类发现表明,恐龙在演化过程中渐渐长出了羽毛,并最后演化成了鸟类。
除去羽毛以外,恐龙向鸟类的演化还涉及飞行能力的获得。你可能听说过“四翼恐龙”这个名词,它指的是一类具备四个翅膀的恐龙。这类恐龙的翅膀可能在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中,发挥了开创性有哪些用途,后来通过持续的演化,这类恐龙渐渐获得了更强的飞行能力,并最后演化成了现代的鸟类。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恐龙研究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收获。大家发现了很多的恐龙化石,命名了很多新物种,为恐龙演化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同时,中国的恐龙研究成就也渐渐被国际社会所认同,进入了世界各地的教科书。然而,大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自然科学体系中,中国的贡献还远远不够。大家需要继续努力,争取在将来的科学研究中发挥更大有哪些用途。
最后,我想对同学们说,科学的将来在于你们。期望你们可以维持对科学的好奇心和热情,好好学习科学文化常识,以后为人类的科学事业贡献我们的力量。或许有一天,你们的发现会成为教科书的一部分,被全世界的孩子所学习。
(文章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星在“院士专家科普进校园活动”中的推荐,光明网记者宋雅娟整理)
- 上一篇:蓝莓日光温室种植技术
- 下一篇:没有了
猜你喜欢
- 2024-11-21 霸王龙的“远房亲戚”曝光恐龙家族新成员
- 2024-05-18 慎入!一亿年前的寄生虫,保存到目前是什么样
- 2024-04-29 看到蚊子就想拍死恐龙可能也是这么想的
- 2023-09-09 银杏表示什么意思象征意义
- 热点排行
- 热门推荐
-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