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书文库 > 生活 >
相信大家都看到过建筑物在受到地震或风力影响时,会出现东倒西歪的摇晃现象,即建筑物的振动(建筑物在外力作用下的周期性运动)。而建筑物在振动时产生的各种具体形态,被称为建筑振型。我们可以把这些建筑振型想象成舞蹈的基本动作。
下面就结合人体动作展示一下最常见的三种建筑振型:
第一阶振型 像站立时微微前倾,建筑物整体同向摆动
第二阶振型 如鞠躬姿态,建筑物出现中部弯曲
第三阶振型 类似“S”造型,建筑物呈现多段反向变形
建筑物的每一种振型都会对应一个属于自己的频率。每种振型的形态不同,所对应的振动频率也不同,类似音乐中各音阶对应的频率不同——例如中央C对应的频率是261.63赫兹。地震时,由于地震波是一种混合频率的能量,所以我们能观察到的建筑物的振动其实是由多种振型叠加的效果,其中主要是前面所讲的这三种常见振型的混合。越高阶的振型对应的振动频率越高,所需要的能量越大,越难出现。这就像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做到身体前倾或鞠躬,但要摆出“S”造型,就需要努力一下才可能做到。
建筑振型对于建筑物的抗震、减震设计有什么意义呢?
在实际应用中,对于高层建筑、复杂建筑进行详细的振型分析必不可少,这有助于发现建筑物潜在的结构弱点,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加强和改造,比如通过调整结构设计来避免与地震波的主要频率产生共振,其本质是改变建筑固有频率,从而抑制相应振型被激发。这一点也可以从音乐理论中得到启示,比如通过调节琴弦的松紧来改变其音调。
建筑振型对于我们的居住安全有什么意义呢?
就像我们平时体检所做的心电图项目,医生通过观察心跳的频率和波形来判断我们是否健康。同理,建筑物每遇一次地震或台风之后,工程师可以通过传感器来监测建筑物的振型发生了什么变化,就像给大楼“听诊”,了解其建筑结构是否安全、是否有损伤,相当于给建筑物做一次体检。
现今的城市建设中,建筑安全越来越依赖超高层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全国已有近千栋建筑安装了这种监测系统。这种系统利用北斗增强基站、结构安全监测一体机、单分向加速度计等传感器,对位移、沉降、加速度等数据进行采集测量,最终形成振动状态反应图谱,并与建筑物之前的状态作对比,从而判断其振型是否有改变,进而对建筑物的状态生成最终评估。这种监测系统就像保护建筑物安全的忠实卫士,用科学数据守护千家万户。
完
文 / 张韵子
来源 / 《科学24小时》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刊内文章
如需转载请联系《科学24小时》编辑部
sciencein24hours@163.com
- 上一篇:上饶梨园好玩吗,上饶石城好玩吗
- 下一篇:没有了
猜你喜欢
- 2025-08-04 雨天驾车出行安全指南
- 2025-07-28 燃气安全知识小科普 | 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
- 2025-07-21 “医”说就懂丨风湿免疫患者度夏指南:空调风扇到底能不能用?怎么用才安全
- 2025-07-17 洗虾仁时泡沫多=用了保水剂?真相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
- 2025-06-28 暴雨洪水过后就安全了?这些隐患同样危险
- 2025-06-24 人保守护,共筑安全-乾成园站
- 2025-06-21 夏季如何注意食品安全?
- 2025-06-11 夏日炎炎,用气“严严”!务必牢记“九提示”
- 热点排行
-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