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啃书文库 - 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日常健康知识,百科知识大全

啃书文库 - 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日常健康知识,百科知识大全

啃书文库 > 教育 >

教育帮扶的诗意呈现与时代回响

www.tinghaoxue.com 2025-04-11 17:30 教育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荣耀军(集美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袁敏的作品《月光妈妈》(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发布的“中国好书”2024年11月推荐书目),以散文的笔触、诗意的叙述,记录一位普通杭州女性高颖组建“月光妈妈”团队跨越14年的教育帮扶历程,勾勒出雪域高原少数民族少年的成长轨迹,揭示教育何以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光”。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24年10月出版

《月光妈妈》通过多年的深度追踪,在青藏高原与川西峡谷间记录了一场感动人心的教育帮扶实践。作品以月光妈妈爱心助学团队的探索为蓝本,系统展现教育帮扶从个体觉醒到区域振兴的完整路径,为大爱无疆的理念提供有说服力的实践样本。教育帮扶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资源精准转化为认知能力的提升。书中藏族女孩噢措的困境很有代表性。因家庭贫困与语言障碍,17岁的她仍然被困在“永远读四年级”的循环中。月光妈妈团队并未止步于学费资助,而是以“经济救援+语言赋能+心理辅导”的三维策略破局。捐资助学行动奉献的不仅是金钱和物资,更重要的是爱心和情感,是精神上的鼓励和希望的传递。月光妈妈定期到她家座谈,给予她情感上的关爱,让她逐渐消解了自卑与迷茫,并对未来抱有坚定的希望。当噢措在作文中写下“我想让弟弟走出雪山”时,教育的意义已经超越物质帮扶。这一案例揭示了教育帮扶不是简单的资源转移,而是通过认知重构与精神赋能,让个体重获定义自我的能力。

十多年来,月光妈妈团队资助的那些学生,很多都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了家乡建设的主力军。月光妈妈团队不仅帮助他们成才,而且把爱传递给他们,他们再把爱传递给更多的人。教育帮扶的价值在于构建可持续的“受助—反哺”生态。受助人更欠智华的改变轨迹是这一逻辑的生动缩影:他曾因贫困和疾病濒临辍学,在月光妈妈团队的鼓励和资助下考入青海民族大学,最终选择返乡支教。从“被帮扶者”到“助人者”的改变,表明教育帮扶不是单向的施与受,而是通过精神火种的传递,让受助者成为改变命运的主动者。正如书中所言:“教育的月光洒落之处,沿途处处是风景。”作者的书写最终指向一个重要命题:大爱无疆的伟力,在于其能唤醒人性深处的尊严与希望。

作品交织两条主线,一是高颖团队拆车座运图书、自筹资金助学的实践细节;二是受助儿童从怯懦到自信的心理改变。这种叙事策略让个体命运与国家政策形成深刻共振。断臂女孩许方燕从蜷缩在核桃树下的孤童成长为“断臂赛马冠军”,牧区教室从“塑料布遮风”到书声琅琅……这些微观故事成为时代宏大叙事的鲜活注脚。

作品还展现了教育帮扶在促进民族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独特价值,比如将民族文化符号转化为共同体意识载体的智慧。面对藏族学生的语言问题,团队创设“双语诗歌创作”模式,引导孩子们将“土沟”(藏语“噶尔巴”)等本土词语融入汉语表达,例如藏族孩子创作的诗歌“在噶尔巴看天,天空是镶着金边的哈达”。在这里,藏族传统文化转化为教育创新的资源。更深层意义在于,这种创造性转化激活了文化自觉。当团队将藏族史诗《格萨尔王》改编为绘本教材时,家长也从教育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这种文化共生的实践,通过创造性转化实现价值的共享。同时,作品不仅展现了藏族少年的才华,而且体现出语言作为文化桥梁的力量。当志愿者学习藏语问候语“扎西德勒”,而藏族学生用汉语写下“谢谢老师”时,双向的文化尊重悄然转化为情感认同。

作者的叙事并未局限于当下,而是将教育帮扶的实践置于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长河中。当月光妈妈团队途经红军长征的雪山时,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行动形成深刻对话。革命者以生命守护“天下大同”的理想,教育者以知识传递“民族团结”的火种,二者在“新时代长征”的隐喻中达成精神同构。这种历史纵深的书写,赋予教育帮扶更厚重的文化意义,使个体行动与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紧密相连,隐喻精神火种的代际传递。

有学者指出,真正的叙事艺术需在“经验传递”与“美学形式”之间找到平衡。《月光妈妈》的文学性体现在其构建的复杂象征系统中。书名中的“月光”作为核心意象,既是团队穿透高原寒夜的微光,暗喻教育帮扶的坚韧与希望,又与藏族文化中的“光明女神”信仰形成互文,指涉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融合。人物塑造中的文学性体现在对“圆形人物”的刻画上。高颖的形象绝非扁平化的道德符号,她是拆掉车座运图书的实干者,是深夜备课时“被孤独啃噬的守夜人”,也是被藏族老阿妈称为“种月亮的人”的理想主义者。这种多维度塑造,使人物呈现出复杂性。高颖在暴风雪中护送学生回家,自己的羽绒服被荆棘划破,露出“发黑的棉絮”,这一细节不仅凸显出行动者的艰辛,更通过物质不足与精神完整的对比,完成对奉献精神的诗化表达。

作者善于运用白描的语言营造细节意象,展现真实可感的事件场景,让文学照进现实。她以精准的细节捕捉,将雪域高原的教育公益助学实践,具象为可触碰的个体经验。这些具象细节既勾勒出西部教育的现实困境,亦在艰苦环境中凸显人性的坚忍。

《月光妈妈》通过纪实与文学的共生,将教育帮扶的“硬题材”转化为美学经验。书中牧业村的变迁更具说服力:团队捐建的水泥桥与白墙厕所不仅是物质改善的符号,更通过村民共同参与建设的细节,暗示主体意识的成长。书中描述“父亲用卖牦牛的钱买下第一本汉语词典”的故事,更突出政策效果通过美学转化获得情感认同。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09日14版)

阅读剩余全文()

Tags:

热点排行
热门推荐
热门tag
氧气 伊斯佳 闪卡 成熟度 公狗会发情吗 吃河蟹 山地 碘酒 刘蓝溪 活动量 杂醇油 浴盐 嘉南转结局 渭南 油腻类 圣女果 高校毕业生 图片电脑ps教程 关节炎 狗会打嗝的吗 桂叶 提问 荞麦 弟子规 追逐 漂座 边界线 富养 香椿叶 烟台市 刘敏涛 瓜果 外壳 雀卵 二月二龙抬头 东方招聘 消化不良 年底 鱼鳞片 遗传性 万壑 香瓜子 北海 底泥 全市 电脑rpg教程 玄铁重靴 司机 卷心菜 亡国辶器 缺血性 繁殖量 黄骨鱼 侯总 徒弟 华佳 更多信息 佳肴 阿根廷 青梅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