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啃书文库 - 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日常健康知识,百科知识大全

啃书文库 - 生活百科小常识,生活小窍门,日常健康知识,百科知识大全

啃书文库 > 生活 >

从野草到主食,中国水稻的万年“逆袭史”

www.dfyate.com 2024-08-02 16:24 生活

从野草到主食,中国水稻的万年逆袭史

水稻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提供了主食来源。在国内,水稻也是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有着很悠久的种植历史。

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里面,就有对水稻描述了。譬如,在《豳风·7月》里,就写道“10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在《周颂·丰年》中说:“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这里面的“稌”,也是稻米的意思。

此外,在《论语·阳货》里面,也有“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如此的说法。这类都体现了水稻在中国古时候社会中已经有了要紧的地位。

当然了,人类驯化种植水稻的历史实在是太过悠久了。早在文字出现以前,人类就已经开始驯化种植水稻了,所以在过去非常长一段时间里,对于哪儿是最早栽培水稻的地方一直存在争议。

层层证据,揭开水稻种植的源头

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植物学家、遗传学家尼古拉·瓦维洛夫提出,世界范围内植物的驯化并非随机的,肯定存在一些第一开始驯化的区域,这类区域被称作“起源中心”。

不过,瓦维洛夫当时觉得,水稻可能起来自于印度,中国的水稻也是从印度传入的。

后来日本学者加藤茂苞通过研究发现,水稻包含两个亚种,籼稻和粳稻,并且分别把它们命名为“印度型”和“日本型”。

但后来,伴随考古学证据的出现,中国成为有证据证明的最早驯化栽种水稻的地方。

1973年,在中国长江中下游的余姚区域,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个距今7000多年前的文化遗址——河姆渡遗址。在这里,科学家们挖掘出了很多的水稻,并且有很多的耕种收割用的农具。这类证据,让不少学者改变了水稻起源的怎么看。

1985年,在湖南常德澧县发现了“彭头山遗址”。彭头山文化距今有8200到9400年的历史。在彭头山文化里,大家同样发现了稻作遗存。这又把大家国家驯化水稻的历史向前推了一两千年的时间。

而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一些考古挖掘中,科学家们还发现了一些“万年稻”。

譬如,江西境内的仙人洞遗址和吊桶环遗址,还有浙江境内的上山遗址,都出土了距今上万年之久的水稻粒。

而在2004年,对湖南永州道县玉蟾岩遗址的挖掘中,科学家们发现了5枚碳化稻谷,这类稻谷是具备野、籼、粳综合特点的特殊稻种,保留了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初期演化的原始性状,这类稻谷距今约1.4万年~1.8万年,是现在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人工栽培稻。

另外,也有科学家借助分子生物学方法来探寻水稻的发源地。

譬如,2012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遗传学家韩斌领导的团队,就对1000多个驯化的水稻品种和400多个野生品种的水稻基因组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籼稻和粳稻都与珠江流域成长的野生品种关系最为密切。所以推断大家国家的珠江流域可能是最早驯化种植水稻的区域。但遗憾的是,在珠江流域现在还没挖掘到有关的考古学证据,所以这种说法还有待验证。

但可以说,从现在的考古学证据和基因组学证据来看,咱们国家最大概是最早驯化种植水稻的国家。

改进栽培技术,惠及四邻

作为悠久的水稻种植国,国内勤劳的人民也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水稻栽培技术。

前面提到,《论语·阳货》里对稻的说法是“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这句话其实是孔子批评我们的弟子在服丧期间吃稻米穿锦衣。这说明在春秋时期,稻还是一种“高级食物”。

然而,到了明末,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提到:“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而来、牟、黍、稷居什三。”这表明到了明代,稻米已成为主要粮食作物,普及程度大大提升。

中国古时候人民不只改进了水稻栽培技术,还将这类技术传播到了周围国家和区域。

譬如在越南之类的东南亚区域,也有很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汉代的任延在任九真太守期间,将中原区域一流的技术和铁器传播到了当地,这类技术和工具,促进了当地农业的进步。

除此之外,中国的农业生产工具龙骨水车(翻车)和筒车也先后传入越南了和周围区域。这类技术在提升当地农业生产效率方面发挥了要紧用途。

另外,在大约3000年前,中国的水稻也传入了日本,虽然日本学者对于水稻传入日本的路线还存在争议,不确定是经由东北、朝鲜半岛进入日本,还是直接从中国的东南沿海区域走水路传入日本,但无疑都承认水稻是由中国传入的这一事实。

“水稻大国”解决全球粮食问题

作为历史最为悠久,水稻产量最高的“水稻大国”,中国的水稻技术不只在国内达成了粮食自给,更在全球粮食安全中饰演着要紧角色。

中国在水稻种植方面的丰富经验和先进技术,不断为世界各地的农业进步提供宝贵的支持。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成功研发并推广了杂交水稻技术。这项开创性的技术很大地提升了水稻的产量,有效解决了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更为要紧的是,这项技术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誉为“解决进步中国家粮食短缺的最佳选择策略手段”。

袁隆平院士的贡献不止是在科学上的,更是对全人类的福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今天,伴随科技的进步和国际合作的加大,中国的水稻栽培技术将继续为全球粮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中国在推进农业科技革新和国际合作方面的努力,彰显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和对人类一同将来的深远影响。

参考资料:

1、http://www.zys.moa.gov.cn/mhsh/202104/t20210422_6366373.htm

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12/08/c_1126834755.htm

3、http://www.sky.yn.gov.cn/xsyj/zgsd/2096919733444455652

4、公婷婷.中国水稻起源、驯化及传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7.

5、https://www.cas.cn/zt/kjzt/zykjfmcz/201609/t20160901_4573458.shtml

文章由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Tags:农业

热点排行
热门推荐
热门tag
艾灸 蜥蜴 原图 发际线种植 沙蚕 腓骨 手工 经营者 公元 辐射 遮挡 乔佛里 枚蛋 熊欣欣 选体 通风性 海蜇头 姓名 组胺 产妇 吃蔓越梅干 粉饼 演出 大岛柚子奈 分数线 元气 东方兄弟 下一步 礼节 紫色 任南琪 出室 伍晓明 统一考试 资质 多动症 乐维斯 碰水 实名认证 刘济 soldier怎么读 剂型 苡仁 猴头菇 骨朵 拥抱 赞比亚 薄荷性 营业厅 何孝钰 门派 浦口 植株的叶片 黑色 黄振龙 别名 大花飞蓬 水域 泰顺县 张鹤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