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书文库 > 生活 >
在国内湖南、湖北、甘肃三省区域,一批批珍贵的简牍陆续被发现。它们沉睡于地下,历经千年沧桑,携带历史的故事和文明的印记。现在,这类古简正历程一场重生之旅,重新焕发青春。
简牍的保护修复的道路颇为曲折。西北区域的简牍,因为气候干燥,早已自然干燥,保护工作主要集中在温湿度和空气环境的控制。而南方区域的简牍,多为“饱水简”,在出土后面临着糟朽、残缺、开裂、变形变色、微生物侵害、盐类病害等多种问题,修复工作更为复杂。
国内简牍修复范围的翘楚——湖北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近年来已完成13万多枚竹木简牍的脱水工作。然而,仍有37000多枚简牍在排队等待修复。简牍保护包含清洗脱色、脱水加固、干燥定型、粘接修复等步骤,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细心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损毁简牍上的文字。一枚简牍的清理,总是需要一整天的时间。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每年能为7000枚竹简进行脱水保护,但要消化现有存量,还需近6年的时间。修复只不过简牍保护中的一个环节,研究院待采取保护手段的简牍数目约14000枚,实验室每年只能完成约2000枚简牍的保护工作。因为研究院同时承担考古挖掘工作,简牍保护修复的时间进一步拉长。
简牍的很多出土,使得专业职员短缺、修复困难程度大的问题愈发凸显。近年来,多地出土了很多简牍。如2021年,荆州王家嘴墓的楚墓中发现了3200余枚战国简牍;2023年,湖南郴州渡头古城遗址发现了1万余枚吴简;2023年底,荆州秦家咀坟墓出土战国竹简3900余枚。这类新增的简牍,使得排队等待修复的队伍愈发庞大。
在这场简牍修复的重生之旅中,每个环节都充满挑战。饱水简牍好似煮得软烂的面条,出土后飞速氧化变黑,字迹掉落,碎片数目巨大,保护困难程度很大。每一枚简牍的修复,都需要历程清洗脱色、脱水加固、干燥定型、粘接修复等步骤,还需进行红外扫描、数据采集、文字隶定等操作,为后续研究做好筹备。
简牍修复工作犹如一场探险,带领大家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探索千年前的文化密码。在这场旅程中,每一位参与者都充满敬畏和期待,期盼着更多古简的重生,为大家揭开尘封的历史谜团。
- 上一篇:茉莉冬天如何保养维护 移到室内注意通风保证光照
- 下一篇:没有了
猜你喜欢
- 热点排行
- 热门推荐
- 热门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