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书文库 > 科技 >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健康所江海河研究员课题组,在中红外波段高能量脉冲激光传输系统研究方面获得要紧进展,设计了具备78 μm较大芯径的6孔微结构反谐振空芯光纤(AR-HCF),初次达成了在室温条件下高效率传输2.79 μm波段高能量脉冲激光。有关成就已在国际知名光学TOP期刊Optics and Laser Technology上发表。
激光医疗仪器一般需要通过一个灵活的导管将它发出的激光传送到病人治疗处,但传统的中红外激光医疗仪器大多使用的是导光臂传输激光。然而,传统的导光臂传输激光方法存在很多问题,如系统结构复杂、传输效率低、不够灵活等。使用光纤传输可解决上述问题,但实芯光纤的材料在中红外波段的激光损伤阈值较低,没办法满足3 μm波段铒激光医疗器械高能量密度的导光需要。所以,研究团队设计研究一种结构简单、耦合传输效率高、损伤阈值大且可柔性传输的AR-HCF替代导光臂传输激光能量。
该团队使用设计的具备78 μm较大芯径的6孔微结构AR-HCF,初次在室温条件下高效率传输2.79 μm波段高能量脉冲激光。在没损毁光纤的状况下,整个地区平均耦合传输效率为77.3%,在高光束水平小耦合能量下最高耦合传输效率达到了85%。假如扣除纤芯中空气吸收衰减,该结构光纤系统的自己传输效率事实上已超越了90%。该系统达成了11.78 mJ最大脉冲激光能量输出,相应的能量密度阈值350J/cm2,远超越生物体软组织消失所需值。同时,该AR-HCF的最小弯曲半径为20cm和对应的损耗可满足外科大夫临床上的用法需要,并且AR-HCF输出端的激光光束水平较输入端的更好,得到了较好的改变。
与现在其它结构和材料制成的用于2.79 μm波长传输的光纤相比,此二氧化硅的6孔结构AR-HCF具备更强的机械稳定性、更高的损伤阈值与更低的弯曲敏锐性且优于传统的导光臂传输性能。该研究为2.79 μm Cr,Er:YSGG医用固体激光高效率传输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渠道。图1. AR-HCF横截面结构
图2. 2.79 μm AR-HCF空间传输实验装置
图3. 不同弯曲半径和弯曲方向下AR-HCF的损耗
- 上一篇:真我GT Neo6 SE核心硬件参数公布:搭载第三代骁龙7+
- 下一篇:没有了
猜你喜欢
- 热点排行
- 热门推荐
- 热门tag